螭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说文虫部>谓:“螭,若龙而黄。”在古代青铜纹饰、碑额、印钮中常见。在古建筑中何进开始雕凿,尚不确知。现存最早遗物有南北朝时期的石螭首,前端雕成微昂的螭首,后半部为长方石条形,长1.2米左中。五代后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阶三级,第一级可高二丈许,每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麟次。”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诫<营造法式>“石作制度”云:“造殿阶螭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其螭首,令举向二分”。又“螭子石”称:“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勾阑、蜀柱卯之下”。此制虽定于南宋,但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另有元上都出土的石螭首,长82.5厘米,宽29.5厘米,卷鼻,张口露齿,怒目圆睁,造型浑厚古朴。现藏内古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