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医学影像学专业
学科:医学
门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名称:医学影像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医学高级专门。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或放射治疗工作或医学教育及医学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就业前景: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
版权信息

书 名: 医学影像学
作者:吴恩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117095020
开本: 16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医学影像学》(第6版)是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全国医药优秀教材奖的第5版基础上修订的。修订原则是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力图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定位于五年制临床专业,用于培养通科医生,而不是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生;遵循教材“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编写原则要求.并充分考虑多所院校使用本教材第5版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基于上述的原则要求,在《医学影像学》第6版中进行了如下修订:对框架进行了调整,第6版分为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以表示二者的差别和提高对介入放射学特点及临床重要地位的认识。在影像诊断学一篇中,将第5版的前五篇改为第6舨的九章。第一章为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即第5版的总论),变动较大,删减较多。重点简化四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设备及检查方法的叙述。对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的内容亦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影像诊断原则。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叙述不同系统的影像诊断。其中,循环系统删减了在实际诊断工作中不占主要地位的X线诊断内容。乳腺独立成章,以体现对乳腺疾病,特别是发病率逐渐增高的乳腺癌的重视和认识影像诊断的重要地位。在每一章器官疾病诊断之后增写了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以便对诊断该器官的疾病能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方法。此外,还增编了小儿影像诊断学,作为第十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小儿影像学的特点。
介入放射学一篇分为血管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两章。
在辅助教材中,编写了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并对配套光盘进行修订,适当更换、增加了照片图。
本教材分大、小字印刷,小字部分为参考内容。
作者简介吴恩惠,国内外著名影像医学专家、北美放射学会荣誉会员、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的《头部CT诊断学》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冯敢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影像医学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介入放射学会委员。
编辑推荐《医学影像学》是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全国医药优秀教材奖的第5版基础上修订的。全书共分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主要内容包括: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儿科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介入技术等。《医学影像学》(第6版)可供高等院校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
目录绪论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X线图像特点
三、X线检查技术
四、X线图像的解读
五、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CT图像特点
三、CT检查技术
四、CT图像的解读
五、CT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超声成像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超声图像特点
三、超声检查技术
四、超声图像的解读
五、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磁共振成像
一、MRl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MRl图像特点
三、MRl检查技术
四、MRl图像的解读
五、MRl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
一、图像解读的内容
二、影像诊断思维
第六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二、信息放射学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三、基本病变表现
四、疾病诊断
五、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
第二节关节
一、检查技术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三、基本病变表现
四、疾病诊断
五、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和优选
第三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二、CT检查
三、MRl检查
四、超声检查
第二节正常影像表现
一、X线检查
二、CT检查
三、MRl检查
第三节基本病变表现
一、肺部病变
二、胸膜病变
三、纵隔改变
第四节疾病诊断
一、支气管扩张症
二、肺炎
三、肺脓肿
四、肺结核
五、肺肿瘤
六、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五节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
一、胸部影像检查的比较
二、胸部影像检查的优选
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五章消化系统
第六章泌尿与生殖系统
第七章乳腺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九章头颈部
第十章儿科影像学
第二篇介入放射学
第十一章血管介入技术
第十二章非血介入技术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