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山西省邮政公司(原山西省邮政局)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信息产业部和国家邮政局“三定方案”的精神,在全国地市县完成邮电分营后,在原山西省邮电管理局的基础上,将其中邮政工作分离出来,单独组建的、独立的社会公用企业,根据国家邮政局授权,负责全省邮政行业管理,负责全省邮政网的统一建设和经营,承担普遍服务义务,是全省邮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1日(原省局成立于1999年1月1日)。
山西省邮政公司(原山西省邮政局)实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有职能处室12个,管辖全省11个地市邮政局、96个县市邮政局、11个直属单位。全省邮政职工约1.3万人。
山 西 邮 政 发 展 历 程山西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邮政通信发生、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周代起,山西即已“置邮”,出现了国家专设的
邮驿机构。秦、汉时设置了南北驿道,唐代,太原府成为唐驿由长安通雁塞的贯通点,元朝山西驿道广为扩展,到明、清,驿站、驿道已遍布全省。清乾隆年间,山西驿站118所,驿路共长7475华里。古邮驿通信组织原为军事而设,后来也仅限于传递军情和官署文书,一直为历代官府的主要通信机构。而山西省内办理商贾平民通信汇款的“民营信局”直到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出现,成为“山西票号”发展的前提之一。山西近代邮政通信始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清政府设立太原邮政局,并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升为副总局,管辖全省邮政。1901年首先开办了函件业务,1904年开办了包裹、汇兑业务,1905年开办了立券及总包新闻纸业务,1909年开办了快递挂号业务。大清邮政时期,山西函件、包裹和汇兑业务都有较大发展。到1911年,全省所辖局所达到297个,邮路总长8014公里,其中,火车邮路达到203公里。辛亥革命后,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太原副邮界改为正邮界,太原邮政副总局升为正总局。1913年,全国以行省划分邮务区,太原邮政总局改称山西邮务管理局,1935年又改称山西邮政管理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逐渐形成三种不同性质的邮政通信组织。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战时交通邮政;晋西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华邮政;太原为中心的日伪邮政。抗战胜利后又形成直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之后,山西邮政事业始统一于人民邮政。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战时交通邮政,在发行党报、传递党的公文信件和书刊的基础上,逐步附带捎寄革命干部、战士私人信件,进而开始创办民邮,业务种类包括:信函类、新闻纸、印刷品、包裹、汇兑等,业务量增长很快。邮政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华邮政则除大清邮政所有业务继续开办外,邮政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先后开办了军事邮件及官电、保险信函、代售印花税票、邮政储金、邮转电报、国际保险信函、航空邮件、国际汇兑、航空汇票、电报汇票、代订刊物和代购书籍、简易人寿保险、国内报值挂号函件、特快包裹、国际航空包裹等业务。各项业务量变化较大,部分业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日伪邮政恢复开办了函件、包裹、汇兑等业务,并开办国际脆弱包裹业
务和代理国库业务,但由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且管辖区日益缩小,业务量都逐渐下降。
山西解放后,邮政事业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1949年11月1日,太原、太行、太岳三个邮政管理局合并成立了“山西邮政管理局”,负责邮政通信的组建和恢复工作。1952年12月1日,山西邮政管理局与太原电信指挥局合并,组成“邮电部山西邮电管理局”(1955年改称邮电部山西省邮电管理局)。除1969年11月至1973年7月间实行了邮电分设处,“邮电合一”的管理体制自此开始,直到1998年底邮电分营。人民邮政是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落后条件基础上开始建设发展,随着全省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全面振兴发展,邮政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政通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产业,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在国家“四个一起上”和“十六字方针”的政策指导下,邮政通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全网的规模、技术层次以及服务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邮政生产网络四通八达,邮政服务局所遍布城乡。同时,邮政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业务量收稳步增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山 西 邮 政 现 状2006年以来,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各级邮政部门紧紧围绕三大经济目标,全面落实“四个转变”和“五抓五上”的总体思路,全省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奋力拼搏,使开局之年各项工作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全省邮政业务量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传统优势业务增长强劲,新兴业务影响迅速扩大,业务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达到7.78亿元,业务总量达到4.58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1.3%和101.8%,增幅分别列全国第5位和第15位;邮政通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计算机网完成了广域网的建设,绿卡工程顺利完成二期扩容工程,新增绿卡网点168个,ATM机28台。邮件处理中心及生产楼建设全面推进。以商函制作系统和帐单制作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作业手段先后投入使用;邮政企业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全省上下狠抓扭亏增盈,三大经济目标全面实现,全网运行更加快捷顺畅;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双丰收。
继1999年圆满完成三大经济目标之后,2000年我省各级邮政部门认真贯彻全国邮政工作会议精神,振奋精神,再鼓干劲,拼搏进取,扎实工作,立足于“三年扭亏”的总体目标,着眼于当前各项工作,业务量收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取得好成绩,邮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山西邮政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邮政服务随着邮政业务范围的拓展、邮政生产能力的增强、技术装备的改善,特别是全省各级邮政部门坚持把服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服务工作的领导,形成服务工作的合力,完善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全省邮政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到1999年底,全省新建楼房通邮率达90%以上;县以上城市规范化服务窗口达到80%以上;邮件准时率、处理合格率达到90%以上;省报当日见报县达到65 个,省内各邮区间特快专递达到次日递;邮政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邮政通信生产能力
1、到1999年底,全省邮路总长度达到9.44万公里,邮路总条数726条。全省派押火车6条,分别是太原--广州、太原--成都
太原--沈阳、太原--青岛、太原--北京、太原--大同。全省自动汽车邮路74条,单程14899公里,其中,一级干线汽车邮路3条,分别是太原--郑州、太原--西安(普)、太原--西安(报),省内干线8条,邮区内邮路63条。拥有航空转运站1个,火车转运站1个。全省拥有邮政汽车1068台,其中,邮运汽车540台。拥有火车邮厢23辆。
2、全省普遍推行了邮区中心局体制,共设邮区中心局12个。其中,经国家局批准的有9个,分别是太原、大同、朔州、阳泉 离石、临汾、侯马、运城、长治。省内辅助中心3个,分别是晋城、忻州、介休。除太原、大同是二级中心外,其余10个均为三级中心局。
3、建立起了覆盖全省城乡的营投服务网络,全省邮政局所达到1737年。其中,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647处,集邮品销售点373处,邮政储蓄网点1026处。全省信箱信筒达到3615处,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2687处。
全网技术手段和装备1、邮件处理继续向机械化、自动化推进。截止1999年底,全省配备商函制作系统3套,信函分拣机1套,邮资机48台,包裹分拣机4套,报刊分发流水线1套,转运微机制单系统11套,挂号邮件微机自动登单机95台,生产用微机2172台。
2、完成了覆盖省内各邮区中心局的综合计算机骨干网的建设和全省储蓄计算机网建设。建成绿卡城市中心4个,覆盖11个地 市、107个县市,建成联网网点248个,其中已有96个实现全国范围储蓄业务通存通兑。全省电子化支局达到242个。
企业经济效益山西邮政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1995年亏损1.4亿元,1996年亏损1.25亿元,1997年亏损2.08亿元,1998年亏损已达到5.9亿元。1999年山西省邮政局成立后,全省上下按照“三年扭亏,五年形成自我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加大扭亏力度,1999年全年减亏2.2亿元,实际亏损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86万元/人。党务、工会及其他情况按照党群工作属地管理原则,省局设党务工作部,对省局机关和在并直属单位的党组织实行统一领导,执行省直机关工委和省 局党组的部署和安排。省局直属机关党委设1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24人。 全省邮政工会共有113个基层工会组织,工会会员13243名。其中,110个企业已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04个企业建立了民主协商、签定集体合同制度。到2005年底,全省邮政从业人员总计15357人,其中,在岗职工12059人。职工工资总额全年累计19358万元,人均工资15763元。人均业务收入(全员)48567元/人,百元业务收入工资含量24.9元。职工文化素质,大学本科以上占总数的4.18%,专科以上占11.61%,高中及相当学历以上占42.42%,初中及以下占到总数的41.79%。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570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13.02%。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2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99人。
2006年1月1日山西省邮政公司成立后,全省各级邮政专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到2006年底,省局机关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省局机关、省机要通信局、省邮政储汇局、省邮资票品局4个单位获得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省邮政工会还被省总工会评为职工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和工会法律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