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养秋
生平简介:
(1896-1972) 著名现代教育家,字则陵, 1896 年 8 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
1904 年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成为秀才, 1910 年就读于南京的金陵大学, 1914 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 年夏赴美国深造,成为金坛县第一位出国留学者。开始就学于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 1918-1920 年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徐养秋 1920 年回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史课程。南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继续担任教育系教授兼主任。与他同事有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
1922 年前后,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徐养秋即在自己家中设点试验,陶创办晓庄师范, " 晓庄 " 二字乃他所取,陈鹤琴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他也是主要支持者。
徐养秋担任东大教育系主任期间,亲自主持创办了东南大学附中。附中当时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负责,在教育系直接领导下从事教育科学实验、推行新学制 ( 即六、三、三制 ) 的实验场所。
徐养秋 1922 年便是由蔡元培领导于 1921 年 12 月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
1927 年 4 月东南大学改组,徐养秋遭受排斥,被迫于同年秋离开东大。
1928 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聘请了商承祚、李小缘、吕叔湘等来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了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从事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1937 年抗战爆发,他脱离外交部,携全家 11 口随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转移至皖南屯溪、江西婺源、南昌、武汉而于 1938 年秋到达成都,继续担任所长。
不久,应聘赴重庆南温泉政治大学外交系任教授,讲授 " 条约论 " 、 " 中国外交史 " 等课程。
1945 年抗战胜利。翌年返回南京,再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1947 年晋升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讲授 " 教育史 " 课程,直到南京解放。
1947 年 " 五 · 二 " 学运后,国民党迫害进步学生。当时中央音乐专科学校廖一鸣被开除,无处安身,徐养秋介绍他到中大附中任音乐教员,廖一鸣后来成为上海著名的歌唱演员。
南京解放后,他辞去院长职,并推荐陈鹤琴继任,以后专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担任 " 世界教育史 " 等课程。从事中国汉代教育史的研究,从汉代史书及其他古籍中积累了大量资料,所写卡片数以千计。直到 " 文革 " 前夕,终于勉力完成了《汉代教育史》一书,该书内容充实,系统地阐述了汉代教育设施的三个阶段:书馆、县校郡学、太学教育,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史料作了科学的说明。这部遗著篇幅不大,却花费了整整 10 年时间,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
" 文革 " 期间,家中存书荡劫一空,停发工资数年,身边唯一的女儿鲁还也被下放离开了南京,他只有靠借贷度日。
1972 年 8 月 10 日徐养秋病逝南京,享年 86 岁。
主要著作:
《汉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