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文物鉴定专家:余辉余辉中国书画专家、文物鉴定专家、古书画部主任、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1959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83年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学术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导师为薄松年。从事书画陈列于研究工作。学术论文集有《画史解疑》,其他学术专著有《张宣·周P》、《蓝瑛》、《人马画图点》、《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17、8世纪的城市绘画》等、并由诸多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和港、澳、台、学术杂志及美国、法国、英国的专业书刊上。

文物鉴定专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后,余辉于1990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陈列与研究工作,先后策划和主持了50余个历代书画陈列和各种流派、各种专题的书画陈列。2004年"中法文化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作为中方策展人,主持了以绘画为主的大型展览《神圣的山峰》。

书画鉴定对他而言,属"寂寞之道",均是业余时间完成的。当问及作为年轻的书画鉴定专家,如何看待被称为"徐半尺"的徐邦达先生时,余辉说,"徐半尺"的意思是,画卷刚打开一半,徐先生就能知道真伪。他无疑是上世纪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一座高峰。实际上,这种水平对书画鉴定专家而言,没什么神秘可言,是长期努力实践的结果。余辉认为,能鉴定真伪,是"知其然"的过程,他更追求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他多年来把研究方向集中在主攻早期书画的鉴定和研究,利用民族学、文献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重新鉴定旧传为五代宋元书画名作和这个时期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查证出诸多时代依据。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解析画中的蛛丝马迹,推断出一些佚名绘画的作者及创作目的,初步尝试建立一套鉴定早期绘画的基本方法并使之理论化。

在书画的恒温恒湿管理中,主张重在早期的"三防"(防虫、防湿、防乱);书画陈列力求突破历代和断代的陈列构思,结合社会需求,寻求新的陈列热点,如专题性书画陈列、与清宫历史文化相关的艺术陈列等。

在研究工作中形成了个人的研究思路: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成果引进绘画鉴定研究,强调寻找文化对应点的鉴定方法:把鉴定对象与当时的服饰器用和礼俗仪规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提出鉴定是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的观点。在对一批早期绘画进行再探索的基础上,将这种鉴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理论化、系统化。

余辉表示,自己的研究完全是兴趣使然,根本不觉得辛苦。他对于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蒙古、西夏、党项等少数民族的书画研究鉴定,更是独树一帜。他熟悉这些民族到了超越时空、仿佛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程度。因而,鉴定这些少数民族的绘画对他来说,知道依据在哪里。

受邀为大英博物馆整理书画根据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协议,英方为故宫修理钟表,故宫帮助他们整理书画。于是,余辉在大英博物馆整理20个工作日,基本完成了大英博物馆主要书画藏品的作者、定名、时代、文物定级,大约400余件,其中对过去日本学者的一些鉴定结论提出了更正意见,并发现了二三件宋代绘画。对于这段经历,余辉有着这样的感受:

不热衷收藏中国书法西方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主要受日本影响。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绘画首屈一指,书画共达3000多件。目前该馆的书画收藏已延续到当代内地、港、台艺术家的作品。

相比于绘画而言,中国书法很少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由于西方收藏家囿于对汉字的识别和欣赏,不太热衷于收藏中国书法。

日式装裱给中国书画带来灾难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装裱技师随着大量日本绘画外流而出国谋生,日式装裱(一称倭裱)流行于欧美各国。这种日式装裱源于中国唐代的装裱艺术,当时唐代还未形成在卷轴画上书写题跋的交酬形式,故日式装裱难以题写跋文,文化底蕴难以显现。

西方盛行的日式装裱给中国书画带来巨大灾难。在博物馆内,所藏的许多中国古代书画在重裱时被日式装裱取代,由此,明清时期文人们留下的题签、题跋被裁剪下来,折叠在画盒里,历史就这样被无知给割断了。直到近十几年来,大英博物馆才开始启用来自中国的裱画师。

《女史箴图》已出现掉渣现象大英博物馆内对书画的分类通常只分成两类,著名和不著名。所有书画只有文物号而没有文物级别,一些书画只有初步鉴定结论(有些是出自该馆的专家,有的是日本专家的意见,有不少需要重新斟酌),另一些书画没有鉴定结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