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辛那赫里布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他在位时力图扩大先父的战果。据史载,他的辉煌战果包括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头羊以及20.8万个俘虏。而且,他痛恨也可能是嫉妒巴比伦城的繁华奢侈,在攻破巴比伦后,一怒之下将巴比伦城全部夷为平地,烧成灰烬。这一浩劫,也使辛那赫里布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辛那赫里布时代(公元前704—前681年),亚述的步兵在装备和组织方面又有重大发展。他把弓箭手分为四类,即重装弓箭手、次重装弓箭手、轻装弓箭手和最轻装弓箭手。他们都与萨尔贡二世时期的弓箭手不同。重装弓箭手身穿紧身衣,外罩长至腰部的铠甲,头带尖顶头盔,下着紧身裤,他由1名或2名着同样服装的伙伴伴随,持巨大的柳条盾掩护他射箭。次重装弓箭手的服装只是略有变化,紧身衣在一侧开口,下身着短裙,双腿裸露。战斗时一般两人一组,没有盾牌掩护,同时放箭射击。
轻装弓箭手不带头盔,头部围以宽宽的束发带。身着紧身衣,衣服上有两条宽带把衣服束紧分别挎在左肩和右肩上。腰扎宽带,下着短裙。最轻装弓箭手头束发带,身着条纹紧身衣,衣服前襟短后襟长,从颈部直达膝部,腰扎腰带。他们难得佩带剑,只是身挂箭筒,是“真正”的弓箭手。辛那赫里布时代的矛手分为重装矛手和轻装矛手两种。重装矛手头戴尖顶头盔,铠甲长至腰部,并覆盖住双臂上部,上身着紧身衣,有一侧开口;下身着紧身裤,外罩短裙,还有护胫。他们携带金属制凸面大盾,几乎可以把整个身体掩盖起来。长矛比身体略短一点,还在身体右侧佩有短剑。重装矛手人数较少,通常充当国王的卫兵。
轻装矛手的装备同矛萨尔贡二世时的长矛手几乎相同。头戴鸟冠式头盔,身穿朴素紧身衣,腰扎宽带,使用圆形柳条盾。但辛那赫里布时代的轻装矛手通常穿着裤子和护胫,手持半圆形的凸面柳条盾,而不是圆盾,因而又与萨尔贡二世时期的长矛手有所不同。辛那赫里布还在工兵和投石手部队方面的建设上有所进展。工兵部队真正完完全全地独立出现在战争场面的浮雕中。工兵工作时一般两人一组,配合行动。所着服装同重装矛手相同,只是手持的不是长矛,而是双头斧或手斧。投石手部队主要利用投石器进行投石攻城工作,他们在攻城时颇具威力。
辛那赫里布在公元前704年登上王位后,窥测时机企图重返巴比伦的梅罗达克·巴拉丹在盟国埃兰的支持下,回到巴比伦,宣布巴比伦恢复独立。辛那赫里布绝不容忍迦勒底人和埃兰控制巴比伦,于是亲率大军,直扑巴比伦。埃兰分兵一部驻守巴比伦东部屏障库塔城,把主力部队及迦勒底、阿拉美亚和阿拉伯等国联军布置在东南古城基什,这样便对进攻巴比伦的亚述军形成了南北夹击的钳形阵势。辛那赫里布识破了这一意图,派精悍部队一支奔往基什,阻敌主力北上,自己率军弃巴比伦而不顾,猛攻库塔,全歼守军。然后他火速南下基什,增援正在平原上苦战数倍于己的、即将瓦解的阻击部队。一场搏杀,联军败北,亚述军攻入巴比伦城。巴比伦三度归属亚述。
接着在公元前701年,辛那赫里布又挥师西向,去镇压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叛乱。公元前700年,辛那赫里布率军来到西方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各国国王们闻风而降,只有犹太国王希西家凭借其强大实力和埃及作后援,决意要与亚述周旋到底。
辛那赫里布再次采用迂回战术,先占犹太的侧翼阿什克龙城,击溃远来的埃及援兵,再攻占埃克隆,然后兵分数路围攻耶路撒冷。这时亚述军内发生瘟疫,于是和犹太停战,保全了耶路撒冷。
当辛那赫里布在西方作战时,迦勒底人又发动叛乱。为了彻底消灭迦勒底的力量,辛那赫里布于公元前694年决心远征在埃兰的梅罗达克·巴拉丹的余部。亚述战士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了一些迦勒底殖民点和埃兰城镇。可是埃兰国王哈鲁苏却率军攻入了巴比伦。不久,埃兰发生内乱,辛那赫里布乘机出兵侵入埃兰。但顽强的埃兰人却联合阿拉美亚人、迦勒底人和亚述东方的3个行省,组成反亚述联军,在公元前691年向亚述杀来。辛那赫里布率军在哈鲁城迎战。
铭文以自述形式对辛那赫里布在哈鲁大战中的行动描述说:敌人“像一群群遮天蔽地的蝗虫”,“他们脚踏起的尘土,像暴风雨之前的蔽开浓云”。“我身穿战袍,戴着王盔——这是我军胜利的标志;我愤怒地乘着我的战车,把敌人纷纷撞倒。我一手握阿述尔神给我的弓,一手持尖锐的长矛,高声大呼,如春雷滚滚。我像雷神一样咆哮着,怒吼着,抵挡住敌人的攻势,成功地包围了敌人。埃兰军的‘图尔坦’(军队司令官的称号——作者)和其他的贵族身佩金剑,手戴闪闪发光的金镯,我急速杀死他们,像割绳子般砍断他们的喉咙和手臂。”铭文声称亚述杀伤敌军150000人。但亚述也伤亡惨重。亚述人未能夺取巴比伦,只好退军尼尼微稍作休整。公元前689年,埃兰发生内乱,辛那赫里布又乘机攻打巴比伦,亚述第4次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681年,辛那赫里布被杀死,其子阿萨尔哈东继承王位,对内实行怀柔统治政策,对外又战胜米底和埃及等国,使帝国版图又有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