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戛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勐戛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南部,距州、市府芒市32公里,东、北、西三面分别与中山、法帕、风平、三台山、遮放、东山、芒海等7个乡镇相连,南与缅甸捧线接壤,国境线长4.5公里,镇政府驻勐戛村,全镇国土总面积356.38平方分里,年平均降雨量1600㎜、年平均气温14℃。勐戛镇辖勐戛、勐稳、勐旺、象塘、团箐、芒牛坝、三角岩、大新寨、杨家场9个村民委员会,67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镇内居民以汉族为主,世居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德昂族、景颇族和傈僳族。2005年,全镇总户数6122户,其中农业户数5814户;总人口28946人,农业人口277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5‰。全镇耕地面积53399亩,其中:水田15816亩,旱地38583亩,粮食总产量1054.7万公斤,人均口粮379公斤,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083.72万元,年人均纯收1113元,全镇猪、牛、羊、禽存栏数分别为:17706头、7405头、6694只、56187只,出栏的猪、牛、羊禽分别为13300头、1009头、1530只、32581只,肉蛋产量为768.24吨。勐戛镇主要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支柱产业以茶叶和甘蔗为主,全镇现有老茶园13775.1亩,新茶园2146.1亩,有茶叶初制所33个,其中近年新建5个。甘蔗面积为6754亩,产量为18937吨。其他经济作物在不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勐戛镇小城镇建设以勐戛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镇,于2000年铺筑勐戛至芒市的弹石路面32公里,投入建设资金480万元;于2002年对勐戛镇政府所在地勐戛村进行柏油路面铺筑建设,铺筑面积为6506平方米,再加上架设街道路灯和政府大院改造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51万元;于2003年—2004年发动勐戛村委会群众筹资,对勐戛寨内道路进行水泥路面改造及部分弹石路铺筑工程,其中:水泥路面改造2200米,投入资金45万元,铺筑弹石路面830米,投入资金7万元;于2004年争取项目资金对勐戛至三角岩段公路进行弹石路面改造,投入资金135万元;对中山公路勐戛辖区内的路段进行弹石路面改造,投入资金375万元,同时还对进入各村社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根据勐戛镇小城镇建设项目规划,现已完成小城镇建设一期工程,还有勐戛中心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勐戛镇供水工程项目、勐戛镇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已列项申报。

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情况

勐戛镇是一个山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文化潜力。

(一)勐戛镇是德宏州最大的极边中原文化山城古镇。明代,灭“麓川王朝”实行分治时,勐戛镇是唯一的汉族土司分封地;民国设县,勐戛是潞西设制局所在地。时至今日,勐戛镇1400余户的古老山城,房屋建筑仍然保持着中原文化的古朴建筑风格,一窗、一门、一厅、一堂都严格遵循着“风水学”的方位至向;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观音寺、地母寺、宝山寺、观音岩等一批寺院不仅建筑风格与芒市坝区的南传佛教完全不同;连选址、朝拜也显示着北传佛教的古老印记,寺庙灵验,香火兴旺,信众来自四面八方。

(二)洞穴文化德宏独有。勐戛镇的三仙洞、仙佛洞是德宏仅有的两个洞寺合一的洞穴奇观。三仙洞全长1500余米,分上下两层,内空高达10余米,有16个厅堂,120余处景点,据民国《龙陵县志》记载,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事雕饰,土人遂称之为三仙洞”。三仙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宏开设第一条汽车旅游专线的第一个开放旅游景点;仙佛洞洞厅巨大,洞内景观奇特,有暗河奔流,洞外茶园连片,极具开发价值。

(三)人民教师的摇篮。勐戛镇文化底蕴丰厚,不仅现代文化、科学技术受到普遍重视,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得到尊崇和弘扬。在每一个勐戛人的家庭中,“天地国亲师”被视为家庭的本、人生的道,“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公德。现在,潞西市的教师队伍和科技人才当中,勐戛人占的比例最大。

(四)民族间文化源远流长。勐戛历来有“山歌调子之乡”、“花灯皮影戏之乡”的美誉。上世纪五十年代勐戛山歌就唱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至今仍传为佳话。今天,群众文化仍然十分活跃,老年有戏班子,青年有合唱队,村村有演出队,不少科技知识、人生哲理被编成山歌曲子传唱在田间地头。

三、建设旅游文化镇的基本思路

以勐戛镇“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为目标,按照镇政府提出的“科技教育兴镇、粮食产业稳镇、文化旅游活镇、蔗茶林畜6富镇、非公经济强镇”的战略目标,打牢发展基础,完善发展环境,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以旅游小镇为目标,依托勐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勐戛镇旅游业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对勐戛旅游景点进行修建完善,主要是对三仙洞、地母寺、观音寺、保山寺、仙佛洞、观音岩、弄海子等景点建设。同时对勐戛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一是着力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建立以民族文化及景点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好文化产业;二是打造3个民族风情村,即德昂族风情村、傈僳族风情村、景颇族风情村;三是在旅游景点沿线种植优质林果500-1000亩;四是对大龙洞进行绿化建设;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旅游小镇奠定坚实基础。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将该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优秀旅游乡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