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惊涛,男,出生于1965年10月,研究员。1995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出站。现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1995年8月获得国际制冷学会首届卡皮查奖(Peter Kapitza Prize);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评选为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得第三届“国氏”博士后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1999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二),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梁惊涛多年来从事低温制冷技术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1. 脉冲管制冷机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
在我国低温界著名学者周远研究员的指导下,经过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工作,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单级脉冲管制冷机获得49K最低温度,发表于权威期刊Cryogenics,引起国际同行对这种新的低温制冷方式的关注。1992年梁惊涛在法国将单级双向进气脉冲管制冷机最低制冷温度首次推进到28K。这些工作推动了脉冲管制冷这一新技术的发展。
梁惊涛分析了脉冲管内气体微元的工作过程,提出了热力学非对称理论,由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开展了大量实验工作,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完善和验证。该理论模型至今仍被国际同行有效地运用于脉冲管制冷机的设计。
他又进一步用微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回热式热机(包括发动机和制冷机)回热器内气体的物理过程,定量地指出每一个气体微元都经历一个动力或制冷循环,揭示了其功热转换过程和条件,对于理解回热式热机的工作机理具有一定意义。该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学术期刊。
2. 脉冲管制冷机的实用化
线性压力波发生器驱动的高频微型脉冲管制冷机是红外和超导器件的一种新的理想的冷源。经过梁惊涛及其所在研究组的努力,我国在高频微型脉冲管制冷机的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详略)。为配合解决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的基础问题,梁惊涛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结题后又获得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配套支持。此外,他还开展了低温热开关、低温热管等低温集成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梁惊涛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并培养十余名研究生。现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级会员、资深会员;《制冷学报》《低温与特气》编委;国际制冷学会A1专业委员会(低温物理、低温工程)副主席。
在科研管理方面,梁惊涛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具有开拓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