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使用“承受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他给挫折承受力下的定义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1977年就任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的萨托拉斯提出三条精神健康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由此可见培养挫折承受力对精神健康的意义之大。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 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因此,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相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有:
1、生理条件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可以熬夜,也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甚至发生意外。国外有人研究发现体弱多病者与身体健康者在丧偶后一年内,前者比后者发病率高78%,死亡率高三倍多。看来,健康者更应珍惜“健康”这一宝贵财富。
2、过去经验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动物实验。他们对一组幼小的白鼠给予电击及其他挫折情境,使其产生紧张状态,然后让它们正常发育。长大以后,这组白鼠就能很好地应付挫折引起的紧张状态。而另一组没有受到这类挫折刺激的白鼠,长大后遭受电击等痛苦刺激时就显得怯懦和行为异常。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婴、幼儿期所受的刺激,可使成年期的行为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相反,极少受到挫折,一贯顺利、总受赞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如果青少年期遭遇的挫折太多、太大,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
3、挫折频率
如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刚刚失恋不久,考试又未通过,没几天又心不在焉地把计算器丢了。接连遭受挫折,频率过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挫折刺激正是通过人的认知而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反应。由于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情,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一般认为,虚荣心强的人对挫折的知觉感受性高,承受力低。因为虚荣心强的人通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受挫,目标没有达到,就会因为虚荣心没得到满足而难以忍受。
5、个性因素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作用。
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当人们对某样东西享有浓厚的兴趣,一心钻研,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他们却乐在其中,挫折承受力就强。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有几次生命危险,却终获成功。可见,个人兴趣也是应付挫折不可忽视的因素。
6、社会支持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痛苦两人分组,痛苦就减轻了一半。”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挫折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