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江苏省铜山县张集镇区域概况
张集镇位于徐州市东郊10公里处的机场路两侧,南接安徽宿县、西靠陇海铁路,北连京杭大运河,104国道横贯东西,徐连、徐宿、京福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 辖20个村委会(张集、城头、梁塘、水口、孙湾、孟庄、李村、二陈、伴山、杨楼、翟山、店东、店西、邓楼、阎窝、张楼、魏集、姥庙、吴邵、下张)。
资源:大小山头22座,有储量可观的黑色大理石资源,金属矿产以铜、锌、镁、锰等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地下河流一条,水库四座,优质矿泉水储量高达1500万立方米。
农业发展:
该镇是徐州市一线蔬菜生产基地。现有蔬菜大棚9000栋,蔬菜复种面积1.2亩,年产时鲜蔬菜5000万公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各类瓜菜,不仅畅销国内,还成为俄罗斯人的盘中餐。两个千头奶牛示范基地,已形成5000头优质奶牛饲养规模。
工业发展:
该镇是全国最大的金属熔剂生产基地,全国乡镇最大的豆奶粉和麦片生产基地,江苏省最大的低压阀门生产基地和徐州市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豆奶食品生产企业维维集团就坐落该镇。
适宜建设大型自来水厂和大规模的工厂化奶牛养殖、蔬菜深加工企业等。
张集镇是徐州的经济发展强镇,工业发展速度较快,食品行业以维维集团为支柱,带动食品饮料、优质矿泉水的快速发展,阀门生产占全国50%的比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生产的金属熔剂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年生产2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全镇形成了以食品、阀门、金属熔剂、轻工业为主导的四大产业,200多个企业,列统企业27家,年财政收入5000万元,连续被评为徐州市十强镇。农业生产以优质环保为主,西部的二陈、李村为蔬菜、蘑菇生产基地,环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水平。联农畜禽有限公司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农业发展项目。境内社会治安稳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张集镇的地理位置优越,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2、山东省单县张集镇张集镇位于单县城东北25公里处,系苏鲁两省单县、丰县、金乡县三县结合部,幅员78.5平方公里,人口5.2万,辖25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张集镇历史悠久。张集镇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因临惠河,始称临河集,后因该集住户张氏家族兴旺,更名为张集。

1941年,该镇马桥村曾为抗日民主政府湖西专区所在地,为抗战做出突出贡献,曾有“银九区”的美誉。1958年建张集公社,1984年改为张集乡,2001年10月撤乡设镇,黄堆乡纳入张集镇管辖。
镇内煤炭资源丰富,是省地矿局探明具有20.5亿吨煤储量的煤矿带之一,煤炭开发工作正紧张准备之中。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25元。种植业以大蒜和棉花为主导产业。大蒜面积3万亩,年产优质大蒜3.5万吨;棉花面积4万亩,年产优质棉花1.4万吨。畜牧业较发达。全镇养殖专业村已达13个,规模养殖场4个,小型养殖场20个,专业户800余户。生猪年存栏量4万头,青山羊年存栏量12万只。
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内外合作,是张集镇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近年来,该镇提出了工业立镇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现有宏翔纺织、宜佳食品、雨霏玩具制造、金路通电磁线等十余家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建材、棉花加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制衣、建筑等各类大小加工企业68家。

基础设施完善。单鱼路、单丰北路贯穿全境,终张路、张马路、徐皇路,纵横全镇。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多媒体通讯、数据通讯四位一体,形成了一流的综合网络。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充足。镇政府驻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街道五纵五横,两侧新建楼房5000余间。结合煤炭开发和村庄搬迁,镇驻地将在3-5年内建成容纳2万余人集商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全镇五个农贸市场,生意兴隆,交易旺盛,市场繁荣,工商业户达到2000余户。
社会事业发达。境内有2处中学和8处中心小学,配有电脑室、图书室、试验室等,教学水平在全县农村学校中名列前茅。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齐全,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群众民风淳厚、勤劳朴实。
比较大的行政村有:平岗,张集,黄堆,朱庄,八大,董寺,邢楼,张楼,王楼,姬集,齐楼,田老家,宋庄,张坊,衙里,徐楼,胡庄,皇亲府等。
3、湖北省钟祥市张集镇张集镇位于大洪山南麓,地处钟(祥)、宜(城)、随(州)三市交汇处,寺沙省道穿镇而过,是钟祥市的“口子镇”之一。全镇版土面积290.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2万亩,耕地面积3.1万亩,水面1.5万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张集镇镇政府驻张集,人口22805人。辖1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张集、罗家庄、云岭寨、天星畈、薛店、杨畈、建国、响水潭、包家畈、宗家湾、牌坊、长河、王家河、张家畈、泉水河、黑王寨、、沙河、刘家畈、蔡家岭、双庙畈、万金淌、徐家湾、斋公岭、张林冲、月亮门、黄祠、卓家河、竹林岗、陈家湾。
近几年来,张集镇党委、政府依托本地山林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兴镇”战略,全镇已形成食用菌、猪渔配套、绿色大米和林果四大特色产业。2006年,全镇食用菌生产规模木质菌800万袋(桐)、草腐菌30000平方米,产量达到1600吨,产业产值过亿元;生猪年出栏12万头;粮食年产量21800吨,“钟绿”牌绿色大米畅销省内外;水果年产量5600吨,优质柑桔成为北京、山西等北方市场的抢手货。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四家,其中兴利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兴利”牌香菇、木耳、花生、板栗畅销香港、澳门、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张集成为钟祥市农产品出口第一镇。
4、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张集镇古老的黄河之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崛起一座中原果都--------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虞城县张集镇距县城东北39公里。该镇处于陇海、京九铁路、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公路交汇的双黄金十字架内,310国道,105国道交汇的双黄金十字架交通带内,地理位置的天独厚,镇内柏油路四通八达,村村相连,全镇辖2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230个村民组,人口3.9万人,农业总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配套齐全,灌溉面积100%。镇内柏油路196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现有程控电话5000余门,机井1200多眼,水利、通讯、电力、冷贮配套设施齐全。
两年以来,全镇共修公路125公里,实现了全镇铁路公路网络化,公路总长可围绕张集边界5圈半,共打机井865眼,实现了每 40亩地一眼井,并开发了引黄工程,修筑了王安庄水库,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程控电话改造和三台微机连网,40%的农户可以装上电话。投资280万元进行了电力农网改造,使电价降到每度0.75元。
近年来,虞城县张集镇立足现有的自然优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达4.52万亩,可产鲜果1.36亿公斤,其中高档精品果7500万公斤,艺术贴字果300万个。新引进、李子、葡萄、油桃、石榴等名优特稀杂果20余种。建成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园5个。
张集镇栽植苹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市场销售不畅,曾出现果贱伤农,导致果农大量砍树种粮的悲惨场面,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镇党委、镇政府痛定思痛,从提高果品质量入手,从全国著名大专院校、果树研究所请来专家、教授多方论证,成立了张集镇果树研究所、果树协会,培养了一批张集自己果树管理方面的土专家、土秀才。该镇组织人员针对果树特点开展技术攻关,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张集镇的果树面积已由原来的8500亩增加到现在的4.23万亩,亩产量由原先的不足800公斤,发展到目前的3750公斤。1999年,张集镇的红富士苹果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虞国花木兰”商标,同时该果品还被中国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在中国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
位于张集镇北部的黄河故道滩区5000亩的水面,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宽阔的水面盛产各种鱼虾、螃蟹等水产品,目前已建成综合养殖场7个。
张集镇生产的红富士苹果以色泽鲜艳,脆甜可口,香味馥郁而闻名遐迩。1998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全国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国际果品博览会金奖,河南省优质苹果第一名。1998年6月被国家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检中心验定为“国家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苹果展评会上获“名牌产品”称号;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2年被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评定为“国家无公害果品生产研究基地”;2004年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畅销产品奖”。
该镇城区按照规划要求拓宽了豫腾路2000米,即工业大道;新修了1200米长的砖混排水道,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排水难题;新建高标准两层门面楼800间,使城区门面达1000个;电话扩容3500门,建成移动、网通基站8个;新建了卫生院门诊楼及农村信用社大楼、邮政门面楼、农电大楼;兴建文化广场,绿化照明设备齐全;城区开通有线电视;新建了社会汽车站和地税办公楼;建成了集贮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果品批发市场;新建了周新庄、林堂、小乔集综合商铺及马滩“三省庄农贸大市场”。 在9月上旬结束的“中国苹果年会暨陕西苹果节”上,虞城县张集镇、乔集乡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荣誉称号。
该镇商业空前繁荣,城镇规模的扩大,配套设施的发展,增强了辐射力和吸引力,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粮油交易区、瓜果交易区、蔬菜交易区、小商品交易等规模不断扩大,年交易额在1.25亿元以上,商品零售额达6000余万元。
该镇工业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建成了果品保鲜公司、兽药厂、桐木加工厂、果树专用肥厂、纸箱厂、彩印厂,奥菲防水材料公司生产的沥青聚氨脂防火材料属国家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当前国内生产空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该镇建材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共有木把加企业12个,16门以上的砖瓦厂5座,水泥预制品厂12个,罐头厂2个,解决剩余劳动力2500人,年创利税1500万元,增加镇城区群众收入1000万元。
该镇农业产业进程加快,红富士苹果生产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值60%来自于苹果生产。并初步建立了以草楼、华楼、孟庄、吴楼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创效益120多万元;全镇生猪存栏16000头,出栏30000头,鸡6.5万只,蛋350吨,年产值260万元。同时,该镇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红富士工程”为龙头,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先后组建涉农果乡镇企业10余个,如腾达保鲜冷冻、果树专用肥厂、磷肥厂、彩印厂、纸箱厂等年创利税近500余万元。
该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繁荣,增加人流、物流,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张集镇以食宿、娱乐为主体的饭店达18家,夜市上市摊位38个,从业人员达300多人。拥有各类运输车辆4000余辆,同时带动了机电维修、车辆维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的发展,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值已占全镇居民生产总值的20%。新增个体工商户100多家,同比增长27%,新增外来人口500多人,沿街门面房营业率达到了95%。
该镇以现有的红富士苹果为基础,瞄准国际市场,大力推广果品管理新技术。生产的无公害绿色果品,主导产业红富士苹果,已注册“虞国花木兰”牌商标,实现网上远程销售; 2006年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评定为“河南名牌”产品,张集镇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性产品标志保护,力争到2010年使全镇果品种植规模、果园管理、产销量水平居全国乡镇第一,使苹果生产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
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合理,4万亩红富士长势喜人,该镇生产的红富士,1997年获国家农业部金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1998年获国家农业部全国最大的“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称号。年产量达1.2亿公斤。
虞城县张集镇位于虞城县东北部,北与山东单县杨楼镇隔黄河故道相望、东与安徽砀山县官庄镇毗邻。1855年,黄河改道后,给张集镇人民留下了弥漫的黄沙与寸草不生的碱壳地。独特的三省交界的位置,又成了历次兵戈铁马纵横之地,给人民流下了无尽的泪水与心酸。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集镇还因贫瘠使很多人不愿意到该镇当“一把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贫而志坚、高瞻远瞩的张集人民遍种红富士苹果。而今,红富士苹果富了张集镇群众。
富裕后的张集镇,什么都变了。那深埋在黄河故道里、曾经浸满血和泪的兵戈杀伐往事,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传说,增加着张集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感;那流传在村民中的、曾经让故道人民因两条并不确切的省界而种下的冲突旧事,成了三省人民相见时的陈年趣事,为三省人民现在水乳交融的协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另一面教材。
昔日的荒滩,今天的绿洲果园;昔日的黄河废墟,今天的成排楼房;昔日的兵戈“三省庄”,今天的和谐红富士……与经济崛起相伴的,是和谐。
现在下辖张集村、高堂寺、齐新寨、赵新寨、杨新寨、老杨庄、大崔庄、卢庙、韩集、小乔集、义新庄、王楼、郭李庄、杨林、李常六、马滩、南刘集、孟庄、周新庄、华楼、草楼、吴楼、张庄、小崔庄、林堂、康楼、裴马庄27个行政村。虞(城)砀(山)公路过境。
[代码]411425108:~201张集村 ~202高堂寺村 ~203齐新寨村 ~204赵新寨村 ~205杨新寨村 ~206老杨庄村 ~207大崔庄村 ~208卢庙村 ~209韩集村 ~210小乔集村 ~211义新庄村 ~212王楼村~213郭李庄村 ~214杨林村 ~215李常六村 ~216马滩村 ~217南刘集村 ~218孟庄村 ~219周新庄村 ~220华楼村 ~221草楼村 ~222吴楼村 ~223张庄村 ~224小崔庄村 ~225林堂村 ~226康楼村 ~227裴马庄村
[沿革]1958年建张集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建镇。1997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张集、小崔庄、高堂寺、丁孟庄、义新庄、郭李庄、卢楼、齐新庄、张老庄、杨林、马滩、小桥集、赵新庄、李长六、裴马庄、草楼、韩集、周新庄、李吴楼、南王楼、杨新寨、林堂、华楼、卢庙24个行政村。
5、安徽亳州市张集镇张集镇位于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东有京九铁路线经过,中有105国道纵贯南北,北接商丘市,南承亳州城,西受古井辐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4.27万人。
该镇以烤烟、棉花、粮食生产为主,以及养猪、羊、禽养殖业为多。酿酒业较发达。
发展理念:依托国道产业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实现张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富民强镇的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进步的皖北名镇而不懈努力。
张集镇下辖行政村:
大田村、北曹村、赵楼村、周六村、孙大楼村、、后老家村、柳元村、张集村、孟庄村、邱孙村、陈庄村、董门楼村、王破楼村、李王村、陈店村、王辛庄村、贾庄村、柳行村、刘楼村、金庄村、吕楼村、毛庄村、大刘村、方庄村、董王村
6、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镇张集镇辖村委会32个:大房营、二房营、三房营、余刘、任岗、龙兴寺、李岗、彭湾、尚岗、大王岗、闫家、张集、江营、罗营、油坊湾、杜湾、赵湾、孙楼、汤冲、蒋湾、钟湾、陈楼、赵营、高庄、胡家寨、晋公庙、孙湾、罗湾、高湾、中杨湾、武岗、詹冲、张湾。辖居委会1个:张集。年末总人口45200人,其中男性23000人。
张集镇生产总产值84500万元(现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36000万元、39500万元,9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15%。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作物12000万元,亩平800元;经济作物9000万元;渔业2600万元。农产品总产量分别为:粮食71800吨,(其中小麦分别为29000吨,水稻28100吨)、油料作物2330吨,瓜果4500吨,肉类3000吨,水产品2500吨,禽蛋4700吨。
张集镇各项税收630万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支出1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比上年增5%。
张集镇个体工商经营户1300户,实现经营总额7000万元,税金1400万元。
2006年,着力打造完善农村“四大体系”,推动了全镇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累计投资150多万元,先后改造建设4所福利院,总占地12800平方米,集中收养五保老人258人,实现五保老人应保尽保,并配套划拨菜地135亩,办养猪场2个,年出栏80头,养羊场2个,年出栏60只;全镇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员达33000多人,占农业人口99%;农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927人,其中3500退休农工已按月领取养老金。社会治安稳定体系:先后为政法部门配备2台警车,投资18万元在集镇主要街道和路口安装了16个电子监控器,实施全天候监视,并成立农家保安队,在全镇范围内巡察,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通过近两年“跑省进京”,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项目与资金890万元,整修境内7座水库中的6座,维修泵站8处,渠系12千米,生产桥5座;新建通村水泥路32.8公里,沙石晴雨路63.5公里,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科技服务体系:根据农业部有关优质粮食和小麦种子生产的要求,5月成立了五谷丰种业公司,配备了地力、气象、农情监测和配肥站等设施,添置1台农业科技服务车,配套完善摄像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按农业生产区域成立5个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可以立体式地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先后累计培训农村农业技术人员8000多人(次)。全镇(场)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跃居全省农垦系统前列,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十一五”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示范农场。4万亩标准粮田及配套农机装备项目已顺利通过农业部、省农垦局、省发改委的评审,将于2007年建设完工,形成了8.6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十五”第一批商品粮基地);万亩红薯生产基地,建起了华明、金著两个红薯“三粉”深加工龙头企业、1500亩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和百万只(头)畜牧生产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场办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改革,实现了民营化,盘活存量资产2000多万元。硬化路面30公里,集镇新装路灯47盏。粮食总产量达6.1万吨,优质粮食产业日臻壮大,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商品粮基地农场;乡镇企业走出了连续多年亏损的恶性循环,扭亏为盈;农民人平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工人平纯收入3800元,居全市中上游水平;财政形势日趋宽松,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200万元。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由原来不足0.3平方公里、一条街道、近千户、3000人的小集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纵横8条街、占地2平方公里、集镇住户3000多户、12000多人的新型商贸性城镇,并被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中心城镇。
7、河南省太康县张集镇张集镇位于周口市太康县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鹿邑、淮阳、柘城县相邻,北接马厂镇、西连符草楼镇。辖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61.5平方公里,总耕地6.28万亩,总人口4.84万人,有回汉两个民族。辖25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张集距县城19公里。
张集镇交通非常便利,境内有永登、商周两条高速公路,且设有互通立交桥和入口,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互连;有311国道、周商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县乡公路稠密,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张集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 “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杂技)”、“周口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强乡镇”、“周口地区科技示范乡镇”、2007年度周口市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全市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周口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办”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5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118元。
锅炉制造是张集镇特色工业,被誉为“锅炉之乡”,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锅炉企业有河南省太锅锅炉有限公司(原河南省太康锅炉厂)、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河南省恒安锅炉有限公司、河南省银兴工业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省豫东锅炉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先后与军工713研究所、西安交大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大型锅炉企业合作,相继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火炬计划,开发研制的产品多次填补了省内和国家空白,绿色环保节能锅炉产品畅销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和地区。近农加工企业有面粉加工厂2个、家具制造厂6个、中粮集团周口四通粮库大型粮食储备基地1个。
农业资源丰富,主产优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4361.7万公斤,其中小麦单产达到510公斤,总产达到2744.7万公斤。棉花总产119.3万公斤。现代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拥有规模化各类养殖场30多个,肉类总产达到507.2万公斤,禽蛋产量达到189万公斤。
劳动力资源充沛,全镇现有劳动力2.5万人,年劳务输出劳动力达到1.5万人次,经济收入超过0.78亿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张集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乡镇甲等一级医院,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张集敬老院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敬老院;张集文化站被评为省级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