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器。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脚踏纺车开始出现。脚踏纺车是利用偏心轮在纺车制造上完成的一次改
脚踏纺车复原模型图革。脚踏纺车的最早发明时间还有待查考,现在能见到的是公元四到五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其较早记载也可见于宋代刻本《列女传》的鲁寡陶婴团。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元朝时期,关于脚踏纺车的记载更多。后来在公元1313年,王帧《农书》记载了两种纺车:木棉纺车专用于纺棉,而小纺车专用于加捻麻缕。证明了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操作时,“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李继,牵引渐长。右手均拈,俱成紧缕,就绕继上”。徐光启《农政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脚踏纺车中最常见的为三锭,张春华《沪城岁事伤歇》载:“以屈木之连属者锯之,下如二股,上如柱,统计约高二尺,竖二股于横木上,木长不及二尺。木两端之向内者,又横卧二股,长有二足余,股之尽处,以木之尽而较方者合属之。其往后端空之,举所谓纺车头者横贯其内,其形如半月,内外各一,相悬寸许。各有三节,安小管于上,以所谓锭子错缀管中。柱子下二股交合处,横固木长半尺许,木上卷轮,另有一木长四尺余,锐其一端,窍轮而受之。其一端于合属卧股之处,作齿承之,以两足旋运。先于锭上绕纱数尺,粘于条子,随轮飞动,绸绎而出,名纺纱。”
脚踏纺车较手摇纺车有了较大的进步,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效率更高的是大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