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上操六(1848.12.6-1899.5.11) 鹿儿岛人,陆军大将。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参谋次长,对华谍报的总负责人。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并称明治陆军三羽乌。
萨摩藩士川上传左卫门第三子。早年于藩校造士馆求学。1868年日本戊辰战争中鸟羽,伏见战役以小队长从军。1871年7月25日初任陆军中尉,任御亲兵第二大队副。历任近卫步兵第3大队长,近卫步兵第2联队大队长,1876年任陆军省第二局参谋。翌年参加日本西南战争。代理步兵第13联队长,步兵第13 联队长,步兵第8联队长,仙台镇台参谋长,近卫步兵第1联队长。1884年2月16日随大山岩陆军卿出国。赴欧美考察军制,回国后实行“兵制改革”,主张依德国军制改编日本军队。1885年5月21日晋升陆军少将,任参谋次长。1886年11月30日赴德国留学,1888年6 月14日归国。复任参谋次长,和儿玉源太郎一起组建了日本陆军大学,聘请德国梅克尔少校讲学。兼铁道会议议长。1893年4月,亲自到朝鲜和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为发动战争作最后的准备。 在考察了朝鲜的釜山、仁川、汉城等地之后,乘船经烟台转赴天津。他在天津停留了一个月,参观了天津机器局,访问了武备学堂,观看了炮兵操演炮术和步兵操练步伐,并亲自登上了北塘炮台观看山炮演习。在驻华使馆武官神尾光臣的陪同下,川上还对天津周围的地形偷偷地进行了考察。这次中国之行,川上进一步了解了清政府的极端腐败,而且对清军战力及地形、风俗人情均作了详细考察,确信清政府战则必败。当即就由号称今谦信的小川又次少将草拟了《征清大计划》,预备在河北平原和清国主力进行决战,加上精通制海权的海军大佐山本权兵卫修订后,正式形成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大纲。当时只欠一个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正值当时日本和清朝争夺在朝鲜的势力,在明治十五年和十七年的两次汉城事件中,日本都被袁世凯挫败了,日本人认为是他们人去的少了,这次的多派些人去,得压倒大清国才行,到目前为止,大清国向朝鲜派了四、五千兵,日本的最少派七、八千人去才行。于是,川上去和外相陆奥宗光磋商,陆奥深有同感,但担心首相伊藤博文那通不过,川上就耍花招,欺负伊藤在军事上是外行,搞不清军队的实际编制,就由陆奥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先派一个旅去朝鲜,平时一个旅也就2000人,伊藤也就答应了,可这回日军可派了个有加强工兵、炮兵的混成旅,足足有7000人,由大岛义昌率领在牙山就和聂士成的3000清军干起来了,伊藤博文才知道上了当,可是对已经打了胜仗的陆军发火也是白搭。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日军大本营陆军参谋部次长兼兵站总监.拟定侵华战略决策和作战部署,征清总督府参谋长,参与了召回暴走的第一军山县有朋大将的事件和组建第二军大山岩占领威海卫。1895年后任日本台湾事务局副总裁,8 月5日封子爵,授予勋一等旭日大绶章。1898年任参谋总长,晋升陆军大将。1899年5月11日去世,追授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曾获二级金鵄勋章。是萨摩派的中心人物,但他选人从不局限于萨摩,只要有一技之长他就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