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岗山,是江西分宜县最高的山峰,该山界接分宜、安福、袁州三县(区),主峰海拔1091.8米,为分宜县南屏障;大岗山有如黄毛洞等80米以上的瀑布12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40多种:虎、猴、獐、鹿、兔、石樟、银杏、水杉等,目前已建成一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一个。
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广庆寺、观音岩、胡仙洞、龙泉池、古驿道、黄子澄故里、朱德、彭德怀、萧克旧居。
矿产资源丰富,极具开采价值的就有金、银、钨、钼、铋和高岭土。
大岗山必武功山支脉,由宜春逶逦而来,地势而西向东倾斜。江西大岗山林业科学试验局(机关设分宜县城),是我国南方亚热带林业科研实验中心,也是我国以中间实验为主的林业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现全民职工一千多人。其经营方针是:以林业科研为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林、工、商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开展林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综合经营。通过基地的科学实验,为我国南方林区大幅度提高以杉、松、毛竹、油茶为主的用材林、经济林的生长量、产油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建议林业资源合理经营的科学体系,为促进我国南主林业发展作出示范。实验局的林业实验基地都在大岗山(在分宜界水山塘下,还设有面积三千多亩的“树木园”,引种培植亚热带优良树种,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实验局重点科研基地),分年珠、长埠、上村、江下、山下五个实验林场,山林面积十三万五千多亩。它西邻宜春,南接安福,东连分宜的松山、大岗山,北濒江口水库,成一个蛾眉月形。
年珠实验林场山林面积一万六千多亩。大岗山的主峰即二峰(所以称二仰峰者,强能是它毗邻宜春洪江乡的仰山,其峰高一千三百多米,因它比仰山低些,故称二仰),海拔一千0九二一点八米,就在这里。观音岩就在这峰东向的山腰,海拔七百多米。观音岩至二仰峰之间,有一片一千二百多亩的天然森林,珍禽异兽逡巡出没其间,那就是实验局的自然保护区。
据《分宜县志》载,在观音岩下数十米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一方空旷地那里,唐朝尚雅禅师(亦说西晋伏虎禅师)骑虎至此,开始建有广庆寺,康熙四十二年还修葺过,现只剩些许个“点晴”之说,也多少说明了观音岩那里的景物风光是够美的。旧时名人、墨客到那里游观写下的诗文,也是这么说的。
明初大臣黄子澄的《大岗山记》写道:钤阳之南距城七十里许(指分宜老县城,在今江口水库的钤阳湖中),有大冈山。层峦峻岭,累接四郡(指安城、袁州、吉州、临江四郡)。登陟远眺,则袁、吉诸邑,咸在顾盼间,山之崔巍高出,群峰萦迥,而穴辟于中,仅十余丈,累聚了多方,难以枚举。其端拱于前者,则观音坐莲也,而斋盘山、挂壁洞、,磊落出奇;环聚于后者,则凉伞峰也,而石牛岭、瀑布泉,峥嵘秀丽。徐徐而下,象公潭为之积其流,狮子岩为之镇其口,石笋竟天,横松俯地,相传谓之擎天柱,抱石松胜概不减天竺。西晋时有伏虎禅师者,飞锡于兹,而建为寺,名曰广庆。去今千余年,古迹邱墟《传灯录》载北冈之迹。虽袁秀所锺,未始非翼轸分也。余生也晚,不得际禅慧法化。犹幸相去里许,时得鉴其胜,溯其源流,纪其遗事,不嫌郫而为之记。倘数传而后,亦有鹭迹西晋,卓行如伏虎,宣法禅教,继往招来,则此事之传,方与大冈并留不息云。《记》中所说的观音坐莲、斋盘山、挂壁洞、狮子岩、瀑布泉、石笋、岩穴诸胜景俱在,因星移物换,有的只是换了名谓,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游观点。为便于观赏观音坐莲悬岩和四周胜景,在岩上两石之间,人工建有拱形的、玉带桥式的石砌天桥。《大岗山记》以后也成了观音岩前的一个景点,好事者将它全文镌刻在一万高一点六五米、宽零点七四米的青石板上,同时附上观音岩诗:“观音俨似坐莲台,为问几时手自栽?坐上千花千世界,钵本一时一如来。”石碑刻尚存,竖在天桥的南端,招徕醉卧风云客。天桥从1981年开始颓毁,现只剩半截,如庐山锦绣谷的天桥然,只是规模小些罢了。循观音岩而下,有“仙岩土地官”,尚存刻有“大士丹池”等字的碑刻,再下,又有一泓清澈照人、终年不涸的泉流,上边立有“在泉池”,“九天洞府”石刻,都是光绪年间建立的。再往下走近二十米,就是广庆寺了。
寺的废墟近亩把,可见当年规模可观。在寺的后山有好多和尚塔。在清光绪九年重修的两座墓塔石碑上头刻有“临济派”和“临济正宗”等几个大字。在靠近寺后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墓塔上,还嵌有刻着《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故事的两块浮雕,其中的唐僧、沙和尚、猪八戒、孙大圣,及其陪衬草木,都形象、古朴,生气盎然。这墓塔可能是广庆寺开山祖尚雅禅师或伏虎禅师的归葬处,其墓塔虽已颓毁,但两块浮雕尚在。从上可以看出,广庆寺禅林是属于南五宗的临济派的。从“丹池”、“土地官”等建筑物来看,该地又是佛、道二教合一的。至于那里远近朝夕的林海云烟,诗情画意,曾辞卧在广太寺里的分宜人袁人价作有《雨后同二人登二仰峰》一诗,对它作了较好的描绘:昨夜西风吹作雨,枕边淅沥增凄楚。晨起开门不见人,蒙蒙雾气塞入户。顷刻雾散青天出,整顿游兴同起舞。寺后况有二仰峰,何必仙人九节拄。狂风吹衣势欲飞,寒气逼人噤不话;崩云猛若挟山奔,雨后螺髻清可数;七峰罗列如戟张,钤山蹲踞甘俯首;袁江逦逶玉带横,树村历落炊烟吐;北望天外万重山,多少画意将诗补;归路高歌白云散,漏出斜阳知何处。这俨然是神话里说的神人所居之地,难怪在那里及其附近出现好些离奇迷惘的神话传说。距观音岩西南数里、今长埠林场南端的白石岩那里有个童子见仙女的传说是这样说的白石岩小石林立,上伏一巨石,莹滑方平、古篆十余行,不能辩识。相传明朝时有童子采樵其间,恍惚见楼台数重。一婢女炊篌廊下,见童子予以食。后导入小园,有奇花高丈许,朵大如盂,数美人着华服宴饮花间。婢呼童跪拜。众美人凝视,喜上眉梢,欲言未语,嫣然一笑。复引出。童子归而告家人,往视,仅见平芜绿野,山石林立,山鸟啼飞而已。(风《分宜县志》)因此元朝史学家欧阳玄写有一首道家神奇色彩的《白石岩》诗:“道人独坐白岩阿,岩下皑皑白石多;曾到普陀南海岸,白花无数拥盘陀。”要观赏观音岩那里胜景,现在有比过去优越千万倍的条件,有公路和通到岩下,有年珠林场可供住宿。如果你舍不得离开观音岩,那也好办,在那里,还有下海拔三百米、五百米,上九百米的绿林里,林场都没有科学试验站,每站都有专人在那里留守,可以餐,可以住。如果你往在海拔九百米来自然保护区的那个实验站里,还有可能享受到象四川峨眉山椿树坪玩猴的乐趣。据林场领导同志介绍,在那里,实验站人员稍一不留神,工具撂在室外,就要被猴子猴孙们视为好玩艺搬去。前年,不慎放枪打死一只猩猩,也就在那里。
黄子澄故里.李宪葛大岗山风景好,佳气多,历史上出过名人,侨居我人也爱长眠在好里。《大岗山记》的作者黄子澄便出生在这山麓(距年珠上十里的大坑村,现性大岗山乡管辖)。我们来时路过那里,下车作了点了解。现那里有个叫“黄子澄”(原称澧源)的自然村,据村长周福行介绍,那村子前有大岗山作屏障,后有九龙山结屋场,左有狮象(山名)堵水口(澧源水),右有七星(七个涌泉口)傍月(池塘似月)水泱泱,是个出宰相的地方,所以黄子澄就出生在那里。据《大岗山记》,黄家与观音岩只“相去里许”,“黄子澄”村可能是他家的迁居地。黄子澄离开家乡,最后虽然做了封建帝王内部倾轧的牺牲品,但他如观音岩那种坚硬性格,富贵不屈,却赢得人们长时间的钦佩,分宜副贡彭锡珩《过明太常故居》诗就是一例:人物乡那只此会,先朝殒节见孤忠。可怜十族无遗类,且喜千秋有烈风。古树苍苍留月照,荒村漠漠带烟笼。故居犹在人何在,浩气于今贯白虹。黄子澄在故居曾建有“勤斋”在那里发愤读书。他的好友、也当过他的老师的欧阳贞在《勤斋(竹字头加咸)》中说:“......人生在勤,勤乃日新。......我友黄(三点水加是),勤斋是建,朝兹夕兹,何厌何倦.孝子爱日,圣人惜阴,岂役于体,独劳于心;累土起山,积石填海,尧舜禹汤,一心千载;......”一再称誉黄子澄的勤学苦读精神。江下实验林场的红花仰(峰),海拔九百多料,与宜春毗邻,唐朝李宪(762-829)墓在那里。李宪,字章武,临潭(今甘肃临潭)人,西平王李晟的第十个儿子,唐长庆、宝历年间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迁岭南节度使,三年卒于岭南官所。基从性“明恕”,精于律学,所到之处,以能吏著称,普治狱,“活无罪数百人”。追封定国功臣、陇西郡公。其长子李游,唐中和年间任袁州刺吏,与其弟李绳家宜春,将李宪归葬今分宜红花仰野猿攀果形。葬那么偏僻而又地势高的地方,是取那里山水之胜,还是以示心有高于人呢?可能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后一点,又是与家教有关系。李晟(727-793),史称他性疾恶,临下明,人有小善,必记姓名。尤其痛恨朋比结党。治家注重一个严字,子侄非晨昏不得见,见而有所谈论,不及公事,免得搬异是非。官至太尉中书令,封西平郡王,谥忠武。李宪的吏能,及其后裔的恭已恤民,好家风相传,多少有些影响。李游,字观业,长庆四年进士。《宜春县志》载:他在袁州任刺吏有惠政(实则反动,因他主要是镇压王仙芝农民起义有功。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被封为宜春侯;死后,在宜春台下立有祠,岁时祭享不绝。该祠尚在,在今宜春城沙子巷(又称荣封巷)。《高安县志》载:西平王李晟的裔孙李衢,字叔达,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登第,官至电田员外郎。后来筠州任副职,宽慈不扰民。有次,一民妇输纳官绢,将两匹残绢缝合一起上交,被吏胥发觉,扭送李衢处请严办。李问民妇:何故作此勾当?妇人言:丈夫外出谋生,家中数口全赖妇维持,今官府催输紧迫,贫无所出,乃出此歪主意。李衢听罢,恻然良久,平安无事遗妇人归家。按当明官场恶习。小民犯禁,不暗中贿赂,难以脱身,而李衢却恻然不问。故筠州人为之歌曰:“偷租犯禁不使钱,赖有李屯田。”以后李外出,行迹所至,筠人一见,则呼曰:“李佛子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