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肌萎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外伤性肌萎缩是一组因各种肌肉损伤如切割伤、撕裂伤、顿挫伤、砸伤、枪伤、烧伤、骨折、手术外伤等引起的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的疾病。

各种外伤可使神经完全断裂和破坏。神经断裂可以缝合,而神经结构破坏三个月还不能修复,神经运动终板就开始退化,同时出现肌无力症状。如果感觉神经也损伤的话,可出现感觉丧失、痛觉敏感或剧烈烧灼痛。2—3年以后神经运动终板完全消失即出现肌肉萎缩。

由于神经损伤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所以治疗需根据病情、萎缩部位辨证论治。总的来说外伤性肌萎缩比其它类型的肌萎缩容易见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