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镇政府驻黄滩,人口46009人,面积67.7平方千米。辖29个村委会:许大、干河、刘垸、李家、三八、艾堤、杨林、龙王、木行、喻家、金星、陈庙、汪山、大凡、卢庙、胜利、大张、石桥、飞跃、桂桥、长咀、新潭、临江、沿河、上河、赤岸、万广、新垸、街道。

黄滩镇位于湖北省应城市南部,汉北河以北,地处大富水下游东岸,低岗平原相间。北接汉宜公路和长荆铁路,应(城)天(鹅)公路穿境而过,毗邻应城中心城区2公里。全镇辖2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4.6万人,耕地面积4.39万亩。黄滩镇物产资源丰富,农产品以棉花、蔬菜、鲜鱼、畜禽、林果为主,棉花单产连年居全省之首;传统产品荟萃,黄滩粉笔、黄滩酱油、杨林村风筝享誉海内外。刘垸村粉笔有限责任公司、黄滩酱品厂、黄滩工艺风筝厂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唱响名牌戏。粉笔是黄滩镇的特色支柱产业,主导产品“文峰牌”无尘、微尘系列粉笔产销量居全国之首,素有全国粉笔生产第一镇的美誉。全镇以黄滩粉笔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集粉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施粉笔集团化经营战略,联合两个子公司、四个厂和1个协会,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粉笔生产专业市场,网络全镇3000多家粉笔专业户和云南、贵州、山西、四川等省外粉笔生产基地,全镇粉笔年产量达250万箱。现已研制开发出智能粉笔、模具粉笔、药物粉笔等3个系列8个品种近24个花色,丰富的产品、过硬的质量,深受全国用户的青睐。
干河村许大湾大片大片的竹林,古往今来,竹子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植物。“梅、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是洁身自好、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宋朝大文豪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来源,加工竹子的手艺在这里一辈又一辈的传承,这里的竹林面积很大一年四季都是绿的,环境非常好,为应城市旅游的避暑胜地。
1958年1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时,周恩来总理把黄滩酱油作为礼物馈赠给金日成首相。
黄滩酱油的名贵,首先在于水。应城大富水有一段回流处,取名义马河。过去河床土质优良,河水清澈如镜,底层有岩盐散发,水咸中带甜,微有浓度,盛在碗里,能堆出碗面。用这种水再选上等黄豆和优质面粉为原料,经4年以上纯天然发酵,5年的日晒夜露,晒至酱缸里的油面结出一层薄冰样的物体,置在碗内摇晃一下就能粘住碗壁时,驰名中外的黄滩酱油就酿制而成。因其酱缸内壁结出一层厚厚的冰晶,故又名“冰油”。具有汁浓、香醇、味鲜、耐储、有光泽、无沉淀、营养丰富等特点,是炒、凉拌或卤制菜肴的上等调料,是湖北著名特产之一。据记载,黄滩酱油在清乾隆年间,就被钦定为朝廷贡品。黄滩酱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乾隆年间,应城黄滩镇有个赶脚的庄稼汉杨盛,养有一匹枣红马。杨盛靠马吃饭,周全照料该马。天长日久,马通人性。有一年发大水,黄滩河堤溃口。枣红马驮主人穿过激流脱险后,精疲力尽,被漩涡卷走。义马救主的事传开后,乡亲们就把黄滩这段河取名“义马河”。杨盛自马死后,改做酱园生意。恰遇乾隆皇帝游江南过湖广,应城知县命杨盛酿制上等酱油进贡,吓得杨盛寝食不安。一日夜里,恍惚间只见枣红马进来,开口道:“主人莫愁,紫微星出来的时候,你去挑义马河的水做酱油,皇上一定满意“。杨盛睁眼,却是个梦。他按义马的嘱咐,在紫微星出来时,取义马河水酿制酱油,果然味道清甜奇鲜。用它做菜,色香味美,咸中带甜。乾隆尝毕大悦,称赞不已,即御点为贡品。从此,黄滩酱油名扬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