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树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大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先进复合材料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教育经历:

198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材料学士学位

198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力学硕士学位

1993年获法国巴黎高等工艺制造中央学院复合材料力学博士学位

1996年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固体力学博士后出站

研究领域:

复合材料力学行为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复合材料界面的结构与性能

复合材料损伤和破坏的微观机制

背景资料:

长期从事高聚物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在纤维增强、颗粒填充和共混高聚物复合材料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杂志和会议论文约60篇,其中SCI收录30篇,SCI收录论文总引用78篇次,其中他人引用47篇次,自引31篇次。应邀为国外学术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A,Polymer Test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审稿。译著《先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白树林,戴兰宏,张庆明译,【英】J. M. Hodgkinson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

学术兼职有:中国力学学会爆炸与冲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树脂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爆炸与冲击》编委。

从事以下课题研究:含夹杂复合材料界面损伤成核和演化机理的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刚性颗粒填充高聚物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粒子填充高聚物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自然科学基金),共混/填充高聚物体系的动态力学行为(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国际合作项目),NY9200G/T300复合材料层压板加速老化和寿命预测试验(航空工业项目)。

目前所授课程有:《工程材料概论》,《固体力学实验》,《材料力学行为》。

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南锡矿业大学和日本北九州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主持召开了两届“China-Europe Symposium on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 of Reinforced Polymers”。

获得荣誉:

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计划

200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论文列表:

1. Bai, S.L.,et al., Interfacial debonding behavior of a rigid particle filled polymer composite, Composite Interfaces, Vol.10, No.2/3, pp.243-253, 2003

2. Bai, S.L. et al., Plastic damage mechanisms of polypropylene/polyamide 6/polyethelene-octene elastomer blends under cyclic tension, Polymer 44(2003)6637-6647

3. Bai, S. L, et al.,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polyamide6/polyethelene-octene elastomer blends, Polymer 45(2004)3063-3071

4. G’Sell, C., Bai, S. L.et al. Polypropylene/polyamide 6/polyethelene-octene elastomer blends, Part 2: measurement of plastic damage under uniaxial tension, Polymer 45(2004)5785-5792

5. Bai, S. L.,et al., Polypropylene/polyamide 6/polyethelene-octene elastomer blends, Part 3: mechanisms of volume dilatation during plastic damage under uniaxial tension, Polymer 4

6. Zhang, J. L., Bai, S. L., Liu, D. L. and Yu, Z. Z., “Caustic Study on Stress Singularities in Polypropylene/CaCO3 Nanocomposites with Nonionic Modifier”,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epted)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