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征辟(-bì)

zhǐ bì ㄓㄥ ㄅㄧˋ

征辟(徵辟)

谓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 五代 齐己 《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 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说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 章炳麟 《箴新党论》:“ 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迩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名之域。”

后汉书.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①又称“辟除”。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亦称征辟。

②汉英:[Enlisting of officials through issuance of imperial edicts or public notices by senior officials in ancient China]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所谓“征辟”制,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

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例如《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如《汉书》卷七七《孙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西汉之时,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东汉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