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利尼,约1500年~1571年,意大利雕塑家、金银工艺师、作家和大众情人,真诚地崇拜米开郎琪罗,却痛恨瓦萨里(Vasari)。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切利尼最著名的金银工艺品是为法国国王法兰西一世制作的盐罐(1539-1543)与珀耳修斯雕像(1545-1554)。
以其自传而闻名,本书中译本是根据英国企鹅丛书1970年的英译本与美国现代丛书的英译本译成。
被认为是一位不大用阴影的真实主义画家。
自传:致命的百合花(切利尼自传)/欧罗巴思想译丛
本威努托·切利尼生于1500年,死于1571年。他的《自传》写于1558—1566年间。他的《自传》的最早版本,是在1728年出版的,但在十九世纪初期前,此书还不曾为意大利以外的国家所知。直到最近的一百年,这本《自传》才得享盛名。
尽管作者自我吹嘘,并存在偏见,但此书对十六世纪统治者与他们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伦理道德,比其他书介绍得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切利尼的朋友与敌人,出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在书中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向我们介绍这些人物:小旅馆老板、妓女、商人、士兵、音乐家、作家、红衣主教与公爵。这些人物是切利尼所描写的这个世界中的主角。他自己是一座圆雕,而他所描写的男人与女人则是浮雕或浅浮雕。
读者可以不用去阅读大量关于十六世纪的材料,就能很好地了解切利尼这个人及其所叙述的惊险经历。这本《自传》本身毕竟是历史文献的再现,阐明诸如罗马监狱的各种情况,佛罗伦萨人被流放的事,或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与其情妇的关系。除了他对美第奇家族的忠心,以及一些偶尔的、非出自他情愿的、颇为明智的评论(例如,对美第奇的亚历桑德罗被谋杀一事)以外,切利尼总是回避政治,似乎政治与己无关。虽然他信笔而书,但他要写的是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
然而在他的一生之中,佛罗伦萨共和国曾为政变所推翻,美第奇家族恢复对佛罗伦萨的统治,然后被逐,后来又返回;罗马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洗劫;教皇没有信心地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欧洲大陆被宗教战争与各个王朝的战争搞得四分五裂。
在切利尼诞生前六年,由于法国国王查理的入侵,意大利的和平遭到破坏。除了使意大利的艺术及思想向欧洲其他部分传播的步伐加快外,法国的入侵成为法国与西班牙统治者进行斗争的前奏;引发了连年的意大利战争,也是哈布斯堡家族与瓦洛依家族在欧洲大陆各个部分长期冲突的前奏。查理的继承人,首先是路易十二,然后是法兰西斯一世,他们更加有力地、更加狡猾地推行查理的侵略政策。但是,在法兰西斯统治时期,由于强大的地方权力集中在查理五世皇帝的手中,意大利终于被纳入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在1500年时,意大利还是一个七拼八凑的国家,各个部分保持着不稳定的独立性。佛罗伦萨正在试验由萨伏那洛拉领导下开创的共和形式的政府。到切利尼去世时,意大利仍然还是一个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的国家。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独立却遭到教皇政府的权力与那不勒斯与米兰的西班牙总督的阻挠。佛罗伦萨在为建立一个永恒的共和国而进行几次失败的尝试以后,终于屈服于代表美第奇家族的科西摩的专制制度。
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宗教改革所带来的迅速进步,由于法国的宗教改革以及西班牙同反宗教改革势力的联盟而停止下来。由于各国君主政体的加强,通向一个由各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欧洲的道路,进一步确定下来。在法国,战争与法兰西斯一世策动的惊心动魄的阴谋,未能阻碍
国内王权的巩固。国王继续执行他的先王们的集权政策,逐渐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由于国王提倡积极保护小贵族与中等阶级的财产的政策,使他们批判地接受“文艺复兴”有了保证。
切利尼曾积极参与当时的战争与政治斗争。在罗马被洗劫时,他是教皇克利门特的一个炮手,为巴黎或佛罗伦萨构筑工事出过力。但是,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法国国王的历次战役,而是在法国宫廷里缺钱花。更为重要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他在圣天使城堡结识的鲁特伦·弗里埃尔的无赖行为。对我们来说,历史上那些有决定意义的日子——1519年查理被选为皇帝;1520年路德被开除教籍;1527年罗马遭洗劫——对他而言,比起他个人的荣辱来,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