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师大外语系教授钱瑗(1937年—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锺书和

杨绛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所生的独生女儿。钱瑗小名“圆圆”,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过目不忘”,她和父亲钱钟书最亲。杨绛《我们仨》里写“钱瑗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女儿像他。”是杨绛笔下 “平生唯一杰作”。

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文。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嫁给王德一(1967)、杨伟成(1974)。文革时期,王德一因“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被批斗自杀。夏志清先生《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原载台湾《中国时报》, 2003年9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一文写道:“在文革社会的紧张生活下,阿瑗根本没有时间去恋爱。大概已经30岁出头了,她在工厂里做工,交识了一位‘和善忠厚’的工人王得一,也就同他结婚了。此人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因而自杀以求解脱,那的阿瑗33岁。”,王得一乃王德一之误写,王德一是钱瑗大学同届同学,历史系毕业。

杨绛女士说钱瑗:“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在探讨女儿个性时,钱钟书先生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两位祖父迥不相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都很突出。因为种种原因,杨女士常痛惜“钱瑗这‘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读书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可又说“这只是出于父母心,不是智慧心。”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享年60岁。当时钱锺书先生也沉疴中煎熬,杨绛为了不让丈夫难过,瞒了好久才将此事吐露。一家三口,为文艺贡献良多,而不幸不逢其时,读之殊可叹也。

钱瑗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关怀学生,为人刚正,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爱重缅怀。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在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币,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好友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我们的钱瑗》这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的。

清代女诗人钱瑗 生卒年不详。字玉爰,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人,钱符祚之女。著有《小玲珑舫词》一卷。

【长亭怨慢·题《帝女花》院本】

问何事,兴亡重谱。为惜琼花,惨遭风雨,几点残山,倩谁来画旧眉妩。

杜鹃啼苦,家国恨,从头数。缺陷总难偿,合付与,伤心人补。

三五,算年华草草,并向乱离中度。匆匆去也,数不到,旧时宫树。

倩絮影、替写愁痕。又生怕,斜阳无主。只一缕情丝,还被犀帘钩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