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 释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示 例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

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本质。②文:文采。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谓配合适宜.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