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镇邮编361101代码350213102
在大同镇政府驻地东南14公里,东与内厝镇毗邻,西临东咀港,南连新店镇,北与洪塘镇相连。属同安县。面积66.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79470人(非农业人口8060人,镇区人口8145人)。汉族。辖友民、五美、后亭、三乡4居委会和琼头、陈新、井头、城场、窗东、蔡浦、后莲、山亭、亭洋、郑坂、西坂、朱坑、市头、舫阳、后滨、桐梓、后许、曾林、沈井、洪溪、内官、何厝、安边、前庵、黎安、内垵、同美、西炉、赵厝、五星30村委会。镇政府驻巷南路154—158号。以驻地马巷为镇名。马巷原名马家巷,据传以马姓商店得名。别名“舫山”。历为闽南名镇。宋、元、明属民安里,称“马家巷”、“马厝巷”。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划民安、翔风两里及同禾里之五、六、七都置马巷厅,直属泉州府,设通判驻马巷镇。民国元年(1912年)废厅仍称马巷,归同安县。1940年马巷镇属二区,下辖舫阳、五权、友民、三乡、侯厅、桐梓、后滨7保。1943年撤区,马巷镇列为甲等乡镇,下辖8保(增加三民保)共51村(街),镇政府驻后滨社。1947年马巷镇辖14保205甲。1950年仍为马巷镇,辖4街道,1959年改属马巷公社。1984年4月,乡、镇分设,马巷公社更名后滨乡,恢复马巷镇建制,下辖友民、三乡、后亭、五美4个居委会和五星村委会。1987年撤消后滨乡,并入马巷镇。1987年列为全省沿海13重点工业五星镇之一,有“镇北工业区”与“舫阳工业区”两个外商投资区;全镇乡镇企业达3400多家,1995年产值5.78亿元。已建成1.6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养殖基地。万亩花生生产基地和千亩龙眼基地,成为重要的“优高农业区”。国道324线与泉厦高速公路贯穿镇境,镇内县、乡、村道总长达167.4公里,西南15公里通刘五店码头。有同安第二中学、第十五中学等4所中学和35所小学;有同民医院和马巷卫生院。境内有城隍庙、南岳、元威殿(池王庙)。还有明清古迹林氏大厝、栖云楼、文昌阁等。林君升墓、山侯亭祠堂、陈先查墓与元威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巷镇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数百年的商业重镇,自古以来就有以“车轮滚滚,纸字千万捆”形容马巷“无商不富”的说法。但改革开放以来,同水头、安海、灌口其他三镇相比,发展一直处于弱势。
许多平时极少出岛的市民可能不会发现,最近两三年来,马巷古镇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翔安火炬产业区的建设、大卖场的入驻、翔安首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等,都对经济产生了强劲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使城区面貌不断更新。
成为三个中心的中心
马巷已有千年历史,自明代中叶以来,就已经逐步形成贸易集市,到清朝乾隆年间,马巷设置厅治时,更变成了店铺林立,烟火万象的巨镇。也成为晋江、南安、同安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厦门市东半部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可以说是三个中心的中心,同时也是闽南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马巷辖区内水、路、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发达,是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交通咽喉,泉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和翔安大道穿镇而过,镇中心距厦门市33公里,至泉州55公里。
同时,琼头港为商渔港口,码头、渔港也可通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最近几年来,新型商品批发市场、大型卖场应运而生,公共设施齐全,34个社区已从小康向宽裕型转变,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日益完善。
镇中心距厦门市33千米,至泉州55千米。总面积66.87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镇政府驻巷南路158号,原辖4个社区、30个村委会:~001_五美社区、~002_友民社区、~003_三乡社区、~004_后亭社区、~201_五星村、~202_琼头村、~203_陈新村、~204_井头村、~205_城场村、~206_窗东村、~207_蔡浦村、~208_山亭村、~209_亭洋村、~210_郑坂村、~211_后莲村、~212_曾林村、~213_后许村、~214_沈井村、~215_桐梓村、~216_黎安村、~217_内垵村、~218_垵边村、~219_前庵村、~220_内官村、~221_何厝村、~222_洪溪村、~223_同美村、~224_西炉村、~225_赵厝村、~226_后滨村、~227_西坂村、~228_市头村、~229_朱坑村、~230_舫阳村、~501_*马巷养虾池。现辖7个社区、27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