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赵家桥、鏖战岗、余岗到团山铺一带,乃关羽水淹七军之古战场。当年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筑工程至今保留下来,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战场出土的箭镞、刀、枪、剑和铜制“扎马刺”等。邓城还是西周时期邓侯国的首都,秦时设邓城县,唐改邓城为安养县。
今古城遗址清楚,遗留古迹丰富,如烽火台、玉带井、九冢、宁国寺、城北山湾的古墓群。邓城出土各种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上府簠”、“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这里规划建设邓城文物公园,关羽水淹七军古战场博物馆,重现当年古战场之雄风。
二、邓城(1507-1564年),字藩国,号寒松,明正德二年(1507年)生。祖籍沙县。其先人于洪武初以军功受滁州百户,历二世,调泉州卫,遂籍晋江。城状貌魁杰,犀鼻虎形。家贫力学,事母至孝,曾师事参政王遵岩、方伯薛南塘等,书法学二王,间悟笔意。性喜宾客,广交游,与俞大猷订刎颈之交。其勇略与大猷相类似。邓城曾参加明经试,因言词质直,针砭时弊,不为有司赏识。因转习弓马韬略。他每闻山海流寇窜扰掳掠,残害百姓,辄怒发冲冠,奋勇击贼。晋江、同安一带赖以安宁。后参加乡试,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武闱解元,袭百户世职。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举入侵浙江、直隶等地,诏命俞大猷任分守浙江宁台等地参将。大猷与巡抚王忬筹划,礼聘邓城到军中任职。城领兵与倭寇大战于徐公山、普陀、曾洋、莲花洋、羊山、阳戈桥之间,斩首3000余级。威名大震。后来,大股倭寇入侵松江、柘林等地。俞大猷奉命任副总兵官,领兵讨贼。邓城请为前驱,身冒矢石,士卒无不奋勇向前,克敌制胜。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集结在浙江嘉兴北部的王江径,西犯太湖,北扰苏州。俞大猷奉命任浙江、直隶、金山总兵官,请命于浙直总督张经,调集各路兵马,与敌大战于平望、王江径。邓城奉命领兵一路,协力鏖战终日,大破之。余倭退屯六金坝,邓城又率军攻击,倭寇仓皇渡河遁逃。城待敌半渡,挥兵鼓噪冲击,连破之。至此,入侵倭寇荡平,城以功擢升通泰参将。邓城认为倭寇踪迹不定,来时如狂飚骤至。经过缜密筹划,于沿海伏兵以待。倭寇果从海上猝然突袭,皆堕入邓城计策之中,敌人惨败,相戒不敢再犯“邓黑虎将军”。抚臣列举邓城功绩表奏朝廷,廷议以狼山重镇,非用总兵重臣不可,乃下诏以通泰参将邓城总其帅。嘉靖三十八年(1559),邓城新受朝命,即上疏议置舟师。倭寇百船齐至,城舟师不满40,奋勇击沉敌船甚多。倭寇狡诈,海战不利,便弃船登岸,妄图以陆战转败为胜。邓城指挥若定,歼敌手白蒲、如皋之间,时人称为东南奇功。时权奸严嵩把持朝政,每升总帅者,必须以重金为谢。邓城认为“恩出自廷命”,不肯行贿,竟被借故捕送京师诏狱。当时浙福南畿总督张经也因不肯贿奸,被诬以“纵敌”处死。俞大猷遭到株连,被诬为“金山失律”落职,与当时因“滦河失警”被捕的蓟辽总督王忬等同系诏狱。俞、邓、王身在狱中,仍张扬慷慨,一如平时。邓城曾作诗数百首以自悼。后王忬被构陷处死。邓城落职,与俞大猷同被发往边关,从云中总督李文进效命疆场。邓城领兵卒千人破入侵敌军万余众。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攻陷兴化府。福建巡抚游震德奏请以俞大猷控制全闽,邓城拜闽游击将军。城设水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扼寇去路。翌年,配合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一鼓歼敌,立下大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邓城因戎马劳瘁,一病不起。卒葬泉州东海桃花山之原。刑部郎中史朝宾为邓城撰写墓志铭,谓:“将军慷慨多大略,用兵能先登摧敌,以少击众;更善犄角,不为行阵。至性简易,折节下士。将士争输诚于将军,爱成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