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玉米青枯病及其防治

(一)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 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二)病害症状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育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

(三)病原菌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 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 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 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四)发病条件

1.雨量 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 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栋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 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五)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尚未培育鉴定出高度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加强栽培防病能减轻病害。如及时中耕及摘除下部叶片,使土壤湿度低,通风透光好。合理密植,不宜高度密植,造成值株郁闭。前期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在条件许可下,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如玉米与棉花的轮作或套种等,都能减轻病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