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竹箐乡
【行政区划】 亩竹箐乡位于石林县境东部,地处东经103°32′~103°41′,北纬24°35′~24°36′之间。东与泸西县旧城镇、三河乡接壤,西、南与圭山、维则乡相连。北与西街口乡及陆良县接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亩竹箐村,距县城47.5千米,以驻地得名。全乡辖亩竹箐、矣维哨、法块、小板田、糯衣、格渣、红路口、水补衣8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村。
【自然状况】 全乡国土总面积220.5平方千米,有耕地31339.5亩,其中:水田105亩,旱地31234.5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5亩;林业用地12311.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9%。地理特征为山地地貌,最高海拔2601.4米(老圭山),最低海拔1785米(法块),地势起伏平缓,圭山山脉呈南北走向纵贯全境,将全乡切成三种地形:东部汪家河、矣马河(属普拉河上游)流域河槽区,海拔1850米左右,出产烤烟、玉米,又是全乡产煤区;中部高山区,海拔2100米以上,云雾多,温度低,湿度大,日照短,霜期长,出产玉米、马铃薯、小麦、多竹木、中草药及放牧山绵羊的农户多;西部是群山起伏的岩溶地貌,出产烤烟、玉米、多竹木。全乡平均气温12.6℃,比县城约低3℃,全年日照数2339小时,降雨量一般为900~1000毫米,属中温带气候,冬寒夏凉,是石林县最边远、最高寒、最贫困的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民族乡。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年年末全乡总人口13013人,其中,农业人口12573人,占总人口的96.6%;少数民族人口7608人,占总人口的58.5%。境内居住着彝、回、苗、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切实巩固“三为主”,认真推广“三结合”,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年内出生人口143人,为县下达指标数的71%;计划生育率为99.3%,综合节育率为8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8‰。继续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新增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53户,超县下达任务数4户,“奖优免补”政策进一步落实。
【经济综述】 200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完成13050万元,比上年增162.7%;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690万元,比上年增12%;乡镇企业实交税金420万元,比上年增51%;粮食总产884.3万千克,收购烤烟113.6万千克,均价达11.24元;乡财政收入完成446.5万元,比上年增28.6%,财政支出529.2万元,比上年增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96元,比上年增6%。在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亩竹箐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势头。年内全乡完成小春粮食种植10800亩,大春粮食种植25220亩,实现粮食总产884.3万千克。完成旱粮增产科技项目玉米“118”工程8100亩,平均单产达604.6千克/亩;承办乡级高产玉米样板300亩,平均单产达589.5千克/亩;承办村级高产玉米样板485亩,平均单产达612.6千克/亩;推广以“合作88”为主的加工型马铃薯5000亩,平均单产达2113.7千克/亩。
坚持科技兴烟,按照“品种种纯,数量种够,质量种好,效益提高”的十六字方针和“一乡一品”的原则,稳定扶持政策,稳定种植面积和收购总量,想方设法克服缺水、缺电、粮煤价上涨及多年不遇的干旱,通过承办县、乡、村、组四级样板辐射全乡。烤烟生产实现了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逐步转变,2005年全乡种植烤烟8000亩,收购烟叶113.6万千克(超额完成8.6千克,不含中储烟5万千克),均价达11.24元(全县排名第二)。
按照“大力发展羊、稳步发展猪和牛、积极发展禽”的总体思路,畜牧业得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2005年发展养羊示范大户1户,即圭山东升黑山羊养殖场,总投资30余万元,以此为试点,努力把畜牧业培育为全乡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支柱。年末全乡生猪存栏11218头,肥猪出栏9620头;山绵羊存栏20076只,出栏7077头;大牲畜存栏5989头(匹),出栏651头(匹);家禽存栏33111只,出栏14200只;实现禽蛋产量17.2吨,鲜奶产量1126吨,肉类总产1009吨。继续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春、秋两次口蹄疫强制免疫生猪15534头(次)、大牲畜9499头(匹)、山绵羊20534只(次)。
以加强对杨梅山水源涵养区的管护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2005年完成人工造林(补植)2000亩,其中珠江防护林工程造林1800亩,退耕还林200亩;义务植树5万株,封山育林2000亩,新造林地管护8500亩,乡领导样板林规划造林100亩。切实采取措施抓好森林防火,年内全乡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火源查处率为98%;加大了对林政资源的管理力度,依法立案查处了各种林政案件36起;认真落实并完成了滇东南防火隔离带综合治理后期工程10千米的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去年成功引进200亩百合花种植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了100亩,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125亩的大樱桃引种示范基地;与昆明成野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实施了高山反季无公害蔬菜开发项目,发展以西兰花为主的蔬菜150亩;完成县科技局组织立项的三尖杉试验、示范育苗1亩、移栽100亩的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全乡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工程35件,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中,清淤清障29件,重点水利工程6件。即:海纳马鞍山水库扩建、法块水保排水、亩竹箐烟水管网配套、糯衣上寨人饮、双龙箐人饮配套、水补衣水窖等工程,6件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9.2万元。以上工程建设可以解决人饮1578人,畜饮513头(匹),改善烤烟灌溉面积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00亩,再建受益面积1500亩。建成双龙箐农民文化室、马铃薯简易交易市场;新建矣维哨村卫生室并通过县级验收;向上级争取资金48万元组织实施了红路口村委会的扶贫工程项目;配合县公安局将亩竹箐派出所新办公楼顺利搬迁至矣维哨岔口。解决法块完小挡墙排危工程,为乡中学新增课桌椅120套,配备电脑60台;按照教育综合体制改革的要求,由市、县、乡三级投资82万元在乡中学建成小学部教学楼并投入使用,总面积1088平方米。
【乡镇企业】 实施工业强乡战略,增强工业税收对乡财政的贡献率。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大对现有非煤矿山、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和整治力度,积极引导并服务好新上项目的开发与储备工作。2005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3460万元,比上年增67.3%,增加值累计完成3727万元,比上年增89.2%;实交税金420万元,比上年增51%;从业人员达2483人。全年新建、续建、扩建了胜利煤矿、千红煤矿、圭峰焦化厂等7家企业,其中,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3家。一年来,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716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63人,共计779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463人,其中:省外64人,省内县外148人,县内251人。
【商贸】 境内无集市,农副产品交易地要到圭山集镇进行。以亩竹箐、矣维哨岔口为中心,零星开设了几家小卖部、餐馆、车辆修理店。乡供销社在8个村民委员会均开设了购销店,既方便了群众购物,又发展了乡域经济。
【交通邮电】 通过电网改造,农村用电管理体制得以完善。配线电缆工程、移动电话接收塔的进一步建设,加快了全乡电子、电讯业的发展。2005年,开通了糯衣、红路口、法块等地的固定电话,新增用户803户;移动基站覆盖面扩大到红路口、法块、小板田、糯衣、格渣等地。投资21万元完成了拖湾村煤管站段公路硬化工程建设。
【科教文卫】 深入贯彻科技兴乡、科技兴农的方针,积极协调配合农科、畜牧等相关技术部门,根据农村各个生产时节的具体情况,利用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全年共完成各种技术培训72期6121人次,举办科学养猪、山羊的饲养管理等专业的农函大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80人;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活动,共开展技术咨询124人次,发放科普宣传材料1360份;实施了3个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争创了2个科普示范村;推广种植黑麦草30亩、欧洲菊苣10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集、靠、收”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小学五、六年级并入乡中学集中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将民间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先后创作了《叉舞》、《婚育新风进万家》、《“奖优免补”好处多》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积极组队参加春节文艺汇演、火把节、昆明市第八届民运会等庆典活动;在“三八”节民族服装服饰展演赛活动中,参赛节目《展现黑彝风采》荣获县三等奖。逐步推行乡村合作医疗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全乡农民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全面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报销机制,共有3018户、11304人参加,参合率达91.5%。
【土 地】 编制完成亩竹箐乡《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坚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私挖乱采的违法行为。一年来,共组织矿山巡查148次,炸毁、封填非法矿井154口,处罚、教育涉案人员59人,其中,移交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的有32人;依法查处了11起非法开采和无证运输矿产品案件。
【民 政】 以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宗旨,坚持为稳定社会,为优抚救挤对象服务的原则,认真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不断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抓好老龄工作。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15900元、救济粮12000千克、棉被57床、抚贫化肥275袋,救助困难群众2121人次;发放复退军人定期生活费137883元180人次、五保金和社会福利费6000元;办理结婚登记77对,协调离婚12对。积极组织6名残疾人参加县第四次残代会。安排2名残疾儿童到四十三医院做残肢矫正手术,免除医疗费用6万余元。
【精神文明建设】 以开展第二批、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年内各级文明单位巩固率达100%,无警告、摘牌、撤销文明单位的现象发生。争创文明单位(村)4家,即:乡林业站、东部管理处、立马村、红路口村。
【人民生活】 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90万元,比上年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1396元,比上年增6%;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1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