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骆驼赋是一篇辞赋作品,作者是著名的辞赋家天山客先生。此篇骆驼赋对骆驼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不但形态逼真,而且对于骆驼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从艰苦的戈壁和沙漠环境中将骆驼这种沙漠之舟凸显出来,作者笔下的骆驼不但伟岸形高,而且具有坚毅的耐力。作者对骆驼这样描述:“食粗草、缮性情、骈厚掌、薄嗜欲。为人遮风挡沙,跪而不失威仪。负重无怨无悔;品行可歌可泣。”
★骆驼赋这篇辞赋值得称道,不全是因为其文采高、笔力矫建,更因为此篇文章揭示出了一种骆驼精神,是任重道远、任劳任愿、无怨无悔的精神,是创业者的写照。在文中虽然没有从骆驼联想到人,但折射出来的骆驼精神令人为之振奋。一幅沙漠骆驼旅行图顿时呈现在眼前:“纵遇走石迷天、狂风肆虐、滴水难求、炙烤无蔽,仍执著而跋涉,不改奋进之目标;一路金铃,洒下如花之足迹。”
赋文展示★烈烈丹阳,茫茫戈壁。浩浩乾元,绵绵沙粒。过征雁以掠秋,紫驼路遥;无野蜃之结楼,苍狼逃匿。梭梭草,几为风沙撕尽,红柳丛,企盼甘霖洗礼。或尔天地将熔,眄大块而独无翠色;热氛烘炽,恨昊天而欲求后羿。惟明驼伟岸形高、颈柔峰起。毛褐睫长、唇宽足巨。四肢健劲,分旅途之艰辛;体能内蓄,识丝路之逶迤。瀚海行舟,徐天步而无停,碛里传铃,照金阳之灼丽。煌煌而烛龙耀灯,炎炎而夸父喘息。红彩下沈,谁驮烧云之火球?重轮辉焕,难耐烁金之碎砾。敬尔坚韧不疲,逸傲八荒;毅然远啸,昂览四隅。
★乾坤许大,步高丘而超迈,雅丹时露,志胡杨而卓立。任重道远,不言而信;探水识途,与天合契。食粗草、缮性情、骈厚掌、薄嗜欲。为人遮风挡沙,跪而不失威仪。负重无怨无悔;品行可歌可泣。合天地之本真,探征程之意义。纵遇走石迷天、狂风肆虐、滴水难求、炙烤无蔽,仍执著而跋涉,不改奋进之目标;一路金铃,洒下如花之足迹。遇危难,真情相依;遭巨变,不离不弃。当大任,直可托负生命;出古道,畅行何曾退惧。越时光之皱褶,慰旅人之孤寂。悲英雄之埋骨,载昊天之期冀。求道者,历练品格;苦行者,挑战耐力。不经忧患,莫知生命之极限?不经跋涉,莫知路途之迢递。修远兮,以慰云霓之高望;泱漭兮,涵养心中之静谧。坚韧平和,为他人劳筋累骨;缓步轻蹄,将旅人负出炼狱。
★曾临战阵而驰勇,曾涉冰河而不憟。曾启明朝之盛典,曾刻摹崖之岩壁。长安罗马,踩出古道;历史时空,载负记忆。大漠孤烟,直睇于青冥;长河落日,光满其心域。野荒之砣碛,鉴其傲岸风骨;心灵之荒漠,当需志者开迪。其行也,挺立民族之精神;驮来西域之豪气。昭示生命之价值,探觅灵源之新绿。
★天山客为之而吟:
望断关山豪气摧,直将足印向天帏。
银河洗梦八千里,放眼苍茫又几回。
相关注释1、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红柳遍地生根、开花、结果。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
2、梭梭草:这是一种耐风沙、抗干旱的小半乔木,它不仅能防风固沙,更重要的是庞大的根系能庇护一种珍贵的药材植物———肉苁蓉寄生在自己的根部。大面积种植不仅能起到治理生态的功效,而且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2、胡杨:在我国西北的荒漠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杨树——胡杨,又称胡桐,为杨柳科落叶乔木。胡杨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处吸收水分,其细胞还有特殊的功能,不受碱水的伤害。
3、砣碛:拼音tuóqì。砣是指碾砣或秤砣,在此处指比较大的石头。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沙~。~砾。~卤(咸卤沙石之地)。砣碛合成词汇指沙漠上巨石遍地,戈壁滩形地貌。
4、长安罗马: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到欧洲罗马,指古丝绸之路。
【原文】31年前,我由北京去青海柴达木当一名石油工人时,便听说了这个故事,它足以让我终生难忘。
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han)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
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
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
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cheng)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
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
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撼(han)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
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的上空回荡。
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
傍晚,队伍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有月光,我顺着驼印走……"
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
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袒(tan)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
"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个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
"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
今年秋天,我再次返回我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青海柴达木。当我站在"开特米里克"面前时,那峰骆驼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
不远处,已建成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油沙山下,耸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我们来到纪念碑下,凝视着远方。远方,范介民牵着骆驼向我们走来。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