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伊法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十八世纪末,面对胃口特大的消费,供给的表现不再如人们首先想像的那样虚弱和胆怯。在1820年前后,供给已扮演重要的角色。萨伊法则被提出。

萨伊法则又称市场法则: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的一种供给会引起对它的需求。布罗代尔提供的一个未具名的解释为:迟早将供应市场的任何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带动了金钱的分配:必须买原料,付运费和发工资。分发的金钱在正常情况下迟早将以需求的形式,或者说,以购买的形式重新出现。供给与自己订下约会。

米希勒于1842年所写或可作为注脚:“纺织业到了穷途末路,行将窒息的地步:仓库里货物充斥,找不到任何销路。惊慌失措的制造商既不敢继续开工,又不敢让这些消耗巨大的机器停下来。。。价格下跌,仍无济于事;一跌再跌之下,棉花已跌到六苏。。。于是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六苏一词终于使人觉醒。成百万顾客,一些从不购物的穷人,开始行动起来。一旦人民插手其事,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购买力该有多大。仓库一下被搬空。机器重又狂热地运转。。。法国发生了一场悄悄的但又伟大的革命;这是一场清洁革命:穷人家里得到了美化:有史以来许多人家里从未有过的内衣、床单、桌布、窗帘,一下子就应有尽有了。”

参考《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