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萤火一号简介萤火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命名为‘萤火一号’。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从2007年6月中俄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后,开始接到制作任务而和时间展开赛跑,原计划2009年10月探测器正式发射,研制时间只有两年多,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的实体等大模型,它体重仅110公斤,本体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肩负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的重任。
根据原中俄两国协议,双方确定于2009年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联合探测,中方卫星将由我国设计、生产。中科院组织评审委员会认为,我卫星“萤火一号”以探测火星空间环境为目标,该星与俄罗斯“火卫一-土壤”卫星,形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首次联合探测,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将实现我国首次行星探测,推动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水平的提升,增强行星探测的能力和影响力。最终,以中国科技大学王水院士为首的评审委员们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俄罗斯的“火卫一-土壤”卫星一起搭载“天顶”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大约经历10至11个半月的飞行后,进入火星轨道。萤火一号主要研究火星的电离层及周围空间环境,火星磁场等。
据了解,中方卫星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发射,并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其后,该卫星将自主完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探测任务。期间,俄“福布斯”火星探测器则将在“火卫一”表面着陆,提取“火卫一”土壤等样品,并返回地球。我卫星还将与“福布斯”探测器联合完成对火星环境的掩星探测。
莫斯科2009年9月29日 俄方决定将“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推迟至2011年10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保证该项目实施的可靠性。,“福布斯-土壤”探测器的下一个最佳发射窗口是在2011年10月,届时“探测器将可以按最短的飞行轨道抵达目标并返回”。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项目的推迟还将影响到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发射。
设计参数尺寸:750×750×600 mm 重量:110 kg
功率:90 W(平均)180 W(峰值)
数据传输速率:80 bit/s
2 x 3块太阳能电池板,全长7.85米
组织: 中国航天局
任务类型: 轨道
环绕星体: 火星
发射日期: 2009年10月
运载火箭: 联盟号运载火箭
任务持续至: 1 年
质量: 110 kg
轨道倾角: 5°
轨道运行周期: 3 天
介绍因为火星空间的磁非常微弱,而“萤火一号”就是要研究相关的磁现象,为了避免研究受到探测器自身的干扰,所以“萤火一号”的材料都将做到是一律无磁。另外,不同于地球上适宜人类的气温,火星的温差将比月球还要大,所以“萤火一号”上的热控技术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为此探测器上的热控装置将按照最严酷的环境来设计应对考验。
最神奇的还是有着“万里传音”本领的掩星探测技术,届时,“萤火一号”将与俄方的“火卫一探测器”合作开展双星对火星电离层的掩星探测,这意味着两颗探测器虽然分处在远离地球的火星两端,相隔千里万里,有可能有星体相阻隔,但是依然能通过掩星探测接收机等实现彼此之间数据的共享,从而可以实现对处在正午和子夜时的火星电离层的探测,这将填补目前国际上火星电离层掩星探测的空白。
“‘萤火一号’将会通过围绕火星飞行完成探测。”陈昌亚昨天强调,不同于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萤火一号”并不会登陆火星的表面,而是在火星轨道上收集各种科学数据,然后通过远距离传输技术,不断把数据传回给我国的地面科研人员。最后,“鞠躬尽瘁”的“萤火一号”将不会再返回它的故乡,而是将永远地留在浩瀚的太空。
“萤火一号”●实际质量为110公斤,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
●它的两侧是展开的太阳能帆板,太阳帆板展开将达到7.85米
●在卫星有效载荷的主体部分,有多个探测通道,一双双“眼睛”对准火星
●设计寿命是两年,2008年4月探测器完成初样,2009年6月完成真样,2009年10月,“萤火一号”与俄方的火星土壤采样返回探测器Phobos-Grunt(简称“福布斯探测器”)一起由俄运载火箭同时发射,发射地点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萤火一号”探测使命
●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
●探寻火星水的消失机制
●揭示火星这样的类地行星空间环境演化的特征
●与此同时,我国的“萤火一号”和同行的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上具有一些完全相同的火星空间环境探测仪器,能够在火星实施同时探测,研究火星电离层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
人类探测火星简史1962年 前苏联火星1号探测火星,在飞离地球1亿公里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从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人类火星探测的开端。
1965年 美水手4号探测器飞越火星,从距离火星1万公里处拍摄了21幅照片。
1971年 前苏联火星2号在火星着陆
1972年 美水手9号沿火星轨道飞行成为火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环绕火星轨道进行长期考察。
1974年 苏联“火星6号”和“火星7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探测结果没有公布。
1976年 海盗1号和2号在火星着陆
1989年 福波斯1、2号飞往火星途中失踪
1993年 火星观察者抵火星轨道前失踪
1996年 俄“火星-96”发射失败
1997年 火星环球勘探者进入火星轨道
1997年 美火星探路者在火星着陆
1998年 美国发射火星气候探测器
1998年7月 日本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但以失败告终。
1999年 美发射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
2001年4月 美国发射“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表面可能有丰富的冰冻水。
2003年 欧洲发射“火星快车”2009年俄罗斯探测“火卫一”
2003年6月 携带“勇气”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测流浪者”号探测器升空。次年1月“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成
功着陆。
2008年 美国美国“凤凰”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后失去联系。
推迟发射俄火星探测器推迟发射 将影响中国"萤火一号"
据新华社电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9月29日说,俄已决定将“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推迟至2011年。佩尔米诺夫当天在俄联邦航天署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根据俄科学院的建议,俄方决定将“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推迟至2011年10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保证该项目实施的可靠性。
“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原定今年秋天发射,是俄罗斯重要的火星探测项目,它将着陆火卫一收集土壤样本。佩尔米诺夫介绍说,俄方专家希望能够进一步掌握火卫一表面特性,以便更精确地设计用于收集土壤的设备。“如果火卫一表面的土壤太硬,那么错误的收集方法可能会导致这次昂贵的考察一无所获”。此外,目前俄方也无法保证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联系百分之百稳定,因此需要进一步测试。
探测项目的推迟还将影响到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发射。作为中俄首个火星探测合作项目的一部分,中国的“萤火一号”计划与“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一起由俄“天顶”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我国"萤火一号"2011年发射
原定今年秋季升天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由于种种非技术原因,不得不将升天时间推至2011年。在近日举行的上海第24期院士专家讲坛上,刚从俄罗斯回国的该探测器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表示:“2011年,‘萤火一号’将与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福布斯’相互配合,对火星电离层开展全球首次掩星探测。”
下次发射为何要等两年?据介绍,这是由发射窗口决定的。火星与地球每15~17年有一次最近的机会,每26个月才会位于距地球最近的位置上,因此,“萤火一号”下次发射的日期为2011年。选择此时发射,探测器消耗的燃料相对较少。
据介绍,6月份完成研制的“萤火一号”重110公斤,体积不足1立方米,共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以及离子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等。陈昌亚说,通常火星探测器研制至少需要5年,但“萤火一号”只用了23个月。虽然它未能如期发射,但已在地面接受了模拟联合发射及火星环境的机电、热等所有试验的考验。为保持最佳状态,“萤火一号”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陆续更换部分零部件。
推迟发射并不是“萤火一号”之过,它在技术上已作好充分准备。它既能适应火星上超过100℃的昼夜温差,又能从休眠状态中按时苏醒。陈昌亚说,“萤火一号”在运行过程中将遭遇7次“长火影”(即火星运行至探测器与太阳之间,完全遮住阳光),零下200℃的冰冷“黑夜”最长将持续8.8小时。此时,依靠太阳能供电的探测器不得不进入休眠状态,待“日出”时分,再将16台单机加电唤醒。“萤火一号”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火星距离地球近则六七千万公里,远则4亿公里,与地面测控站的往返“对话”需44分钟。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萤火一号”必须“自己管自己”,这对其自控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好在,所有地面模拟试验证明,它已经准备好了。
陈昌亚透露,“萤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一路上,它首先将和“福布斯”共同飞行10~11个月,然后“手牵手”进入火星轨道;在绕火星飞行3圈后,两位亲密伙伴将分道扬镳:“福布斯”变轨到火星圆轨道上寻机登陆火卫一,钻取土壤样品后返回地球;“萤火一号”则将留在火星轨道上一边运行,一边进行科学实验,待完成使命后,它将永远留在浩瀚太空。
除空间环境外,“萤火一号”还将对火星的地形、地貌和沙尘暴,以及赤道区重力场进行系统探测。“火星探测是我国继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之后又一重大航天科学计划,将带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为今后其他行星的探测打下基础。”陈昌亚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