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坝,原称崔家坝,位于恩施市东北端,与建始县交界。今天的崔坝新街,依318国道而建,新潮而气派。与新街平行的老街则显得古旧而苍凉,很难让人想象它过去的繁华:衙门高耸、庙宇林立,商号云集,号称恩施县第一门户大镇,名震鄂西南。
清代绿营军制,一府一协,一县一营,营以下设把总分领。恩施县共设三个把总署,其中之一为崔家坝分防把总署,负责东北部军务,抗英名将陈连升,曾于嘉庆年间在这里任把总。把总署衙门故地被叫做“武衙门”,与当年驻军演练武艺的“校场坝”地名沿称至今。
巡检司,是封建时代设于关隘要地,专司镇压人民反抗之责的政权机构,一般一县设一署,恩施县巡检司署不设城内而设在崔家坝,可见崔坝地域位置的重要。崔坝人称把总署为武衙门,称巡检司署为文衙门。今老街上的巡检司署遗址被叫做衙门巷。
老街不足两华里长,却耸立五座风格各异的庙宇,从南至北,依次为东岳宫、万寿宫、三义宫、文昌宫、关帝庙。庙宇的门墙上,彩泥堆塑的故事图案富丽堂皇;靠庙门一侧建有戏楼,雕花绘彩;戏楼前的空地,当地人称为海坝,坝中古树苍翠,树旁悬挂铁钟,一行行铭文清晰可读;穿过海坝是高大巍峨的庙殿,殿内神像,无论是传说中的神——东岳大帝、许真君、文昌帝君,还是神化了的人——刘备、关羽、张飞、关平、周仓,都雕塑得长身伟岸,一脸威严。遗憾的是,这一切在历史的进程中或遇战乱,或遇火灾,或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大部份毁损不存,仅剩的也只一鳞半爪了。
以门庭、天井、侧房、后堂、底屋、花园为格局的民居组成老街全部街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陈福昌”商号,店堂宽敞,房舍麇集。“陈福昌”有如此显赫,与其善于经营且信誉程度高有关,其发行的代币卷——花票,可在武汉通用。如今,这处占地数十亩的庭院只剩下一堵门墙,厚重的青石门框既昭示着往日的辉煌,也印证着人世的沧桑。
民国早期,孙中山任命的川鄂联军前敌总指挥柏文蔚,率部在崔坝驻扎,为解决崔坝吃水难的问题,曾挖渠引水,今老街上仍然保留着纪念他的柏公渠、柏公池地名。
了解崔坝老街,可以知晓崔坝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在乡镇建设中,注意保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提供借鉴资料。
崔家坝镇位于恩施市东北方,距恩施城区69公里,国土东西距11公里,南北长20公里,总面积230.7平方公里。东与建始花坪接壤,西与白杨坪和建始邺州比邻,南与沙地相连,北与建始红岩 三里交界,318国道横贯全境20公里,在建沪蓉西高速公路途径境内19.5公里。该镇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1.1万户、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现在耕地面积4.5万亩,林地19万余亩。镇内农业资源丰富,是湖北省优质白肋烟示范乡镇,湖北马头山羊示范基地,全州魔芋种植重点乡镇。
崔家坝集镇全貌
近几年来,崔家坝镇委 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崔坝的奋斗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着力优势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重点,自我加压、以干求助、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几年来,城乡基础设置日新月异,11个村、1个社区全部建成通村柏油路或水泥路,新修了村委会办公楼和村级卫生室,辅区以上学校全部新修了教学楼或综合楼,刘家和水库一期工程的竣工结束了崔家坝百年缺水的历史,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高山烟叶魔芋走廊、国道沿线生猪蔬菜走廊、低山沿河一带干鲜茶叶走廊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布局。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长达1公里的集镇北部新区,投资3000万元的九洲牧业加工基地顺利投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协调进步,全镇教育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滚龙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向全国,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合作医疗深入人心,卫生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各项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崔坝社区办公楼
2008年,崔家坝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工作重点和三张名片开展工作,确定崔坝“一镇三村”的总体布局,同时打造好崔坝“三张名片”的工作思路:即围绕“打造新集镇、扶持贫困村、主攻专业村、建设新农村”安排部署工作,以九洲牧业为龙头打造生猪规模产业名片,以滚龙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依托打造文化名片,以南里度观光农业示范园和移民安置小区建设为载体打造旅游名片,并以此确定了2008年镇政府向全镇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目前,各项工作开局良好,全镇上下呈现出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