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牡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西藏牡竹

种中文名:西藏牡竹

种拉丁名:Dendrocalamus tibeticus Hsuch et Yi

种别名 :龙竹(云南泸水)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牡竹属

属拉丁名:Dendrocalamus

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墨脱。生海拔1200—1700米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墨脱。

海 拔:1200-1700

命名来源:[Fl. Xizangica 5: 45.f.21. 1987; Journ. Bamb. Res. 2(1): 31.f.3. 1983]

中国植物志:9(1):172

组中文名:椅子竹组

组拉丁名:Sect.Bambusoidetes

亚属中文名:牡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Dendrocalamu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12—25米,直径12—18厘米,梢端下垂;节问长(30)40-45(60)厘米,绿色,圆筒形,在分枝的一侧基部扁平或具宽沟槽,无毛,无粉或稀可微被白粉,在节处于上下方各具一圈灰白或灰褐色的绒毛环,后者宽6—8毫米,竿壁厚6—12毫米(竿基部者可厚至23毫米);箨环隆起,无毛;竿环平坦;节内长1—1.5厘米,其问被灰白或灰褐色的绒毛,竿基部的3—7节的节内密生环列的气根。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九节开始,以多枝簇生。箨鞘幼时红棕色,革质,纵肋不明显,背面除基部一侧被掩盖的三角形部位无毛外,密被棕黑色小刺毛,腹面无毛而有光泽;箨耳无;箨舌呈拱形,高2— 4毫米,先端具灰褐色细燧毛,后者长1—5毫米;箨片直立或稍外翻,长5—28毫米,有 时微皱,不易自鞘上脱落,背面无毛,腹面在中部以下的中央部分具棕黑色小刺毛或无 毛,纵肋明显。末级小枝具5—8叶;叶鞘长6—11毫米,无毛;叶耳无;叶舌截形,高 1—1.5毫米,无毛;叶片大,广披针形,长10—32厘米,宽2.2—4.5厘米,无毛,次 脉8一12对,小横脉不明显,叶缘一侧近于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叶柄长4—6 毫米,被白粉,尤以下表面更显著。花枝无叶,细长而波曲,节间长(1)2—5.5厘米, 粗1.5—2毫米,被白粉,并生短柔毛,每节簇生2-10枚假小穗,在假小穗群的基部托 以2或3苞片,后者紫褐色,背部具2脊,惟两侧不等宽,脊上起初具淡黄色短柔毛,以 后为无毛,边缘生纤毛或无毛;小穗长卵形或长圆形,长1—1.2厘米,宽3—4毫米,紫 色,先端尖,具微毛,含3或4朵小花,上方1朵小花仍发育,基部1朵小花则常发育 不良;颖1片,宽卵形,薄纸质,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多少具微毛,先端具短尖 头,边缘上部生短纤毛,11-15脉;外稃长卵形,膜质,长6—8毫米,宽4—6毫米,具 多脉,背面的上半部被微毛,先端圆而微尖,边缘生纤毛;内稃狭窄,膜质,长5—7毫 米,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宽1—1.5毫米,其内具5脉,脊外至边缘各具1脉; 鳞被无;花药黄色,长5—6毫米,基部呈箭镞形,先端具微毛;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 遍体具微毛,基部有柄,先端收缩成花柱,后者’长5—8毫米,亦具微毛;柱头1,紫色, 长2—3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花期均在8月。

用 途:笋可食,竿可作酥油筒、引水管和建筑材料等,劈篾可编结各种竹器。

产地分布:产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墨脱。生海拔1200—1700米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墨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