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故事。他刚过不惑之年,却早已站立在了事业的潮头,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006年8月1日,在上海浦东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成立45周年庆祝大会上,作为院长的袁洁发表了一段让全院职工精神振奋的讲话。与会者们从他的这段总结与回顾、发展与展望的讲话中深深地感悟到,经历风雨和彩虹,研究院已经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单一产品到多型号产品研制,成为中国航天京外唯一的综合性的研究院。
面对昨天,他深谙,在历次的辉煌中,浸透着全院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面对今天,他自豪,作为一名航天人时刻在履行着神圣的使命和职责;面对未来,他坚信,弹箭星船俱全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定会再创新的佳绩。
从袁洁的心路历程中,映衬出他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钟爱的深深情感。
少年立志 追逐梦想坐在上海漕溪路航天大厦18层的办公室,极目远眺,不远处就是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心底涌动的美好回忆对忙碌的袁洁而言无疑是压力释放的一种绝好的方式。生在熙熙攘攘的黄浦江畔,学在百舸争流的湘江水域,袁洁绕了一圈后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给了上海,回报给了自己钟爱的航天事业。
袁洁今天能从事航天事业,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影响。父亲从空军退役后来到上海一家飞机制造厂,那时上小学的袁洁放学后时常跑到父亲的单位,从车间叔叔阿姨们的交谈中,袁洁隐隐约约地感到父亲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工作。车间、机器、沾满油渍的工装,这些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交往最多的“道具”,在袁洁小时候已经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袁洁坦言自己是一个幸运儿。恢复高考后,上海重点中学也马上招生,袁洁有幸搭乘了重点中学招生的“头班车”,并在老师的鼓励下考入了上海闻名遐迩的南洋模范中学。在南洋模范中学,竞争的激烈是出了名的,很多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压力而被淘汰,但即便是这样,淘汰到其他中学的学生依旧是所在学校的佼佼者。而袁洁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让他在南洋模范中学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稳重、低调、隐忍的性格,在读书阶段就已经初显一二。初中阶段,袁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以后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班主任“做事先做人”的教导,一直让袁洁受用终身。
自认为天资普通的袁洁通过自己的努力尔后又考入了上海四大高中名校之一的上海交大附中。袁洁的班主任,也是后来上海交大附中的校长,是袁洁难忘的恩师。名校、良师、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袁洁在充分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也学到了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做人风范。
很快,袁洁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高考。在有过从军经历的父亲心中,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最好的学校,他希望儿子能够在军校这个熔炉里学有所成并能为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出于爱好,袁洁选择了工科,并在高考前对他心仪已久的专业系统工程做了全面了解。当时国内还只有两所学校设立这个专业,一个是国防科技大学,另一个是上海海运学院。
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把求学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长沙,去人杰地灵的地方追逐他的梦想。从此,袁洁把自己的一生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82年,17岁的袁洁背着行囊、怀揣着梦想来到了长沙,开启了他人生中另一段求学旅程。当时的国防科技大学的系统工程专业虽然在袁洁之前只招过两届学生,但是所有的教员、教材在钱学森的倡导下集纳了当时全球最新的理念,相对比较成熟。导师对飞行器的作用、专业特点都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再加上国防科技大学的数学系力量雄厚,虽然系统工程是一个新的专业,但是扎实的数学基础让袁洁专业课的学习如虎添翼。
国防科技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让袁洁在随后的实习中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袁洁去了很多厂所,在深入生产一线学习后,袁洁对系统工程师的称谓“丁字型人才”感同身受:对工程深度和广度的积累,有能力为决策提供最佳的优化方案,是一名优秀的系统工程师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袁洁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成为有“话语权”的专家。
大学毕业后,袁洁分配到了运载火箭的总体研究所,并被第一研究室主任“钦点”到手下工作。刚工作时,为了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航天实践结合起来,袁洁每天上班来回奔波近50公里。在这条路上,他无怨无悔地走了11年。
无数次灵感的火花就是在这条路的颠簸中撞击出来的。由于专业对口和在国防科技大学打下的深厚的学业基础,加上研究室领导的悉心带领,袁洁运用大学所学,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回顾自己由学生向航天人的转变,袁洁庆幸得益于他的指导老师设定的“三部曲”。第一步,指导老师要求他把整体性能的工作作业全部捋出来,包括整体参数、结构任务书,总体所需的工作做一遍,提供各系统所需要的文件,这项工作耗费了袁洁半年的时间,让初入职场的他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了火箭的整体设计。第二步,在了解了火箭的整体设计情况后,研究室主任让他参加全部的技术会议,包括问题的讨论会,参与各个问题的决策,另外在协调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都会让袁洁参与解决。工作一年,袁洁已经能进入基地参与火箭的相关工作。第三步,由当时主管此研究所的副所长亲自带领袁洁,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型号的参数以及技术特长,同时还要求他对研究院历年来火箭研制生产和发射前出现的故障了如指掌。昔日这些“指导师傅”给他制定的工作计划的本子他至今还保留完好,对他来说,这是一笔无价之宝。这不仅是航天人成长的“秘籍”,更多体现的是老一代航天人对年轻一代的爱护和重视。
走上领导岗位后,袁洁把他走过来的“三部曲”传授给了新人,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并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担当重任。
心系飞船 厚积薄发一线的工作很快让袁洁成长起来。2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厚积薄发的时候。袁洁在这一年担起了副所长的重任,随后担任了长征二号丁火箭总指挥。
由于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航天事业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航天老一代对新老交替非常重视,努力举荐新人。1996年底,院领导面临退休,需要提拔一批年轻人接班。由于在技术上和理论基础上扎实,同时对国外信息接受能力强,以及自身具备的良好品行,袁洁很快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直接从副所长担任了研究院院长助理。
在担任院长助理期间,八院面临经费紧张、发射任务繁重的特殊情况。为了圆满完成发射任务,袁洁除了进行基地合练之外,同时还在考虑一种卫星如何完成多星发射这个问题。这期间,袁洁组织相关人员解决了发动机两次点火控制系统小型化,双星发射装置以及技术状态的控制和确定等问题,同时还在基地进行了5个半月的合练。这段经历让袁洁感慨万分:在航天这个领域,绷紧的弦永远不能懈怠。
在担任院领导又兼任研究所所长期间,袁洁非常重视质量工作,尤其是对飞船质量的重视,更是到了苛刻的程度。他怕自己的“疏忽”导致飞船研制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带着隐患上天;更怕自己由于工作态度上的“欠冷静”影响下属。在他所主持的会议中,每个季度一次的质量分析会常常出现最激烈、最精彩的场面。他曾经提出:为了保证飞船的一次成功,不管质量成本多高,不管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也要确保产品达到高质量标准。即使在质量和进度发生矛盾的时候,进度也要服从质量的要求,任何影响飞船发射的因素都要通过试验来验证。在一次次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袁洁都用自己的沉着和对飞船的敏感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困难迎刃而解时,往往是袁洁最快乐的时刻。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尝到了涌动的市场经济大潮所带来的甜头,随之带来的出国潮也达到了高峰。袁洁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出国,但是袁洁始终坚守在航天工作的一线,甘愿承受清贫和辛苦。因为他深信选择航天事业的路没有错。在发射基地第一次见到的火箭腾空的壮观情景,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那时他毕业才两年,就参加了长征四号火箭一线的研制,而后又去了基地。在塔架上为了最后的检修,他在上面待了整整44个小时。第一次在现场看火箭起飞,感受到惊天动地的震撼,袁洁心底涌动着骄傲和激动,由衷地为自己选择这个行业而感到自豪,觉得自己为此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更加坚定了他为此奋斗的决心。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上天后,袁洁马上从基地到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又从北京辗转上海,因为院里的工作需要他。那些日子他一直牵挂着飞船,当听到“飞船安全着落”的消息时,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这一刻,他真正感到了胜利时的喜悦。
从神舟四号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的这几次发射,他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度过的。发射时的揪心时刻,更让他感受到航天事业的神圣。从发射现场赶赴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过程中,他按捺着内心的急切之情。因为他和很多飞船研制人员一样,为飞船全力付出就是要得到满意的回报。最激动和最让人喜悦的莫过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当飞船发射上天后,中国的“加加林”杨利伟在遥远的太空传来“感觉很好”的音讯时,袁洁不由自主地握住了身边同事的手,在欢呼雀跃中释放一个航天人本真的性情。
肩担大任 目光放远袁洁走上领导岗位的经历很顺,但他却谦虚地说:这都是赶上了好机遇。2000年,他走上副院长的岗位。时隔两年后,袁洁担任了研究院院长。在院领导岗位期间,他还挑起长征二号丁火箭总指挥和长征四号火箭副总指挥的重任。一个个头衔都承载着一份份责任,他暗暗地在心里较着劲:一定要把各项重要工作完成好,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袁洁的沉稳、镇定,遇事不惊的秉性,恰巧说明他是一块从事航天这种高风险行业的“实材”。在协助老院长分管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方面的工作时,任务千头万绪,对外协调,对内进行关键技术方案的确定,再加上组织攻关等事宜,袁洁都是坦然面对,忙中不乱,有条不紊。
让他难忘的是,在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队伍重新组建时,身为总指挥的袁洁与总师一起注重科学化管理,进行通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项工作的关键点,在他俩的密切配合下,这支队伍为续写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三颗返回式卫星和一颗实践七号卫星“四连冠”的佳绩,浓彩重墨地大书了一笔。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神舟二号飞船推进舱研制过程中,发现帆板打开时间超差,而这时离产品按节点出场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怎么办?作为主管副院长又兼任所长的袁洁马上与飞船副总指挥、副总师施金苗等人一起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帆板打开延时问题虽不影响飞船发射,但上天的产品绝不能带丝毫的安全隐患,一定要验证,重新做地面振动试验。这年的“五一”黄金周,研制队伍为确保试验完成,加班加点,对各个环节从头到脚像过筛子一样,仔细做了“全身体检”。这一次的翻箱倒柜,考验了研制队伍,也使袁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让他感悟至深的是,各方面能力经验汇聚在一起,就是合力和动力。一次次火箭的腾空而起,一颗颗卫星的太空遨游,一艘艘神舟飞船的平安返航,都印证着一个同样的道理,航天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要靠一个齐心合力的团队支撑。
严格、授权、放手,是他在管理上的一大特点。他喜欢把工作层层分解,并经常交流沟通,达到共同解决问题或是完成任务的目的。担任院长后,压力和责任这对“紧箍咒”,时时在提醒着袁洁,哪些工作可以避重就轻,哪些工作要避轻就重。每每对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下达的责任令,他从来都是做到严肃和认真。对责任令执行情况,袁洁戏称自己是“基层干部”,每年把责任令层层分解后,检查、推进、落实、考核、讲评,几乎成了他的一套“规定动作”。
务实、低调是袁洁为人处事的态度。他务实,什么客套、表面的东西越少越好,时常为工作也会在办公室啃个馒头,进一顿“方便午餐”。他做事喜欢减少过程,注重结果。他低调,不爱谈自己,不爱表白成绩,总是把局部放到全局中考虑,他认为只有全盘皆胜才是局部之成。他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要求别的处室要做到的,首先院办公室要做到。通过院办公室这个对外“窗口”,能让外来办事人员感受到航天人的热情和周到服务。几年来,在院机关各部门考核打分评比中,院办总是名列前茅。
年纪轻、专业强、看上去还有几分书生气的袁洁自接下院长“接力棒”后,靠勤奋、靠团队,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对业务他了如指掌,谈火箭、说卫星、讲飞船,他都称得上是“专家”,研究院的上海籍职工常常用“门槛满精的”话评价袁洁。每当到北京汇报工作,他都是坦然自若,不用“参谋助手”,因为这些型号的情况都“吃”在他肚子里了。
中国航天如同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每个航天人都是其中一个激昂的音符,为此多少人付出了情感,多少人做出了奉献。袁洁很爱自己的家庭,但自从走上院领导的岗位后,很少顾及妻子和孩子。妻子在一家宾馆从事管理工作,家庭中里里外外的事全靠她一人,女儿学校的家长会他从没参加过,记忆中有数地接过女儿几次。作为丈夫的袁洁深知妻子的“一肩挑”担的分量有多重。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学习上的出色,似乎继承了他这个做父亲的“遗传基因”。
作为院长“身不由己”,每天的工作都像赛跑一样,紧张而忙碌。他在中学时代学会的各种球类爱好,至今已荡然无存。走到管理岗位后,他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博览群书上。国内外经济类、管理类、航空航天类的书籍他更为偏爱。他认为:院长也是经营者,在当“专家”的同时,也要学会做“杂家”。
航天事业维系着国家的利益,为至高至上的国家利益尽心尽职尽力,是袁洁的准则。200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上海市委领导陪同下,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进行了全面视察。能直接向胡总书记汇报工作,是袁洁终身难忘的。他从以往的历史发展讲到了当前的型号任务,10多分钟时间的汇报,胡锦涛听得很认真,问得也很详细,随后参观了研究院正在研制的弹、箭、星、船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这次视察,对全院上上下下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更激发了袁洁的情感:国家对国防建设高度重视,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做好“硬件”准备,随时听从国家的召唤。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研究院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成就和荣誉让袁洁感到自信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和责任。他称自己为“协调者”,就是要给自己的团队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给予支持。为此,注重当前,抓好基础,规划未来,成了他工作的立足点。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袁洁心中的几个“更加”,已经勾画出了一个新研究院的美好蓝图:总体部局更加合理,总体总装更加加强,专业更加精干高效,军民品发展更加协调,产值收入更加增长。
航天事业是“一本书”,读懂了她就读懂了为什么要为之付出和奉献。袁洁继续读着这本书,以至为她倾尽自己的全部。
附袁洁同志简介袁洁[1],男,汉族,1965年8月生,江苏启东人,199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2.09——1986.07 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飞行器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07——1991.04 航天工业部八院805所工作;
1991.04——1994.05 航空航天工业部八院805所一室副主任(1993.05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
1994.15——1996.12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八院805所副所长(1995.08任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1995.11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
1996.12——2000.04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八院院长助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1998.03任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2000.04——2002.0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副院长(2000.08兼任八院805所所长,2000.10任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指挥);
2002.01——2004.0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院长;
2004.02——2008.1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2003.02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4.03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07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7.05当选为中共上海市委候补委员,2008.07被增补为中共上海市委委员,2008.09兼任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
2008.1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1993年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科技标兵,1995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并获中国航天基金奖,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200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