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广播公司是中国广播事业的先驱,民国十七年成立于南京丁家桥,当时称为「中央广播电台」,後来又改名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民国三十六年,再改组为「中国广播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广」(BCC)。
民国三十八年中广随政府播迁来台,继续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并逐步迈向企业化的经营,成为台湾地区广播界最具代表性的广播公司。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中广完成二十千瓦短波机的装设以「自由中国之声」名义,开始对海外播音,奠定了海外广播的基础。五十七年七月三十一日,中广成立第一座调频电台,将国内广播带入调频立体身历声的新纪元;六十二年,中广总部从台北新公园迁至仁爱路;六十八年成立「亚洲之声」,对亚洲地区播音;七十六年元旦,首先推出调幅立体广播节目;八十三年八月,中广音乐网开始启用数位化电脑播出系统,八十七年起,中广各频道节目陆续兼以卫星与微波传输至全省各地,并率先研发国内数位广播革新方案,在在为中国广播史写下新页。八十九年元月,中广总公司由仁爱路搬迁至松江路现址,迈入千禧年的另一个里程碑。
在节目方面,中广实施专业分网制度,设计不同类型的节目,以「区隔听众」,为不同属性和需要的听众,提供最完善的服务。中广的广播节目,共分为五个全国性的广播网,调频部分为:流行网、宝岛网及音乐网;调幅部份则为新闻网及乡亲网。
除了提供听众优质的类比广播节目外,中广自民国八十九年三月起斥资上亿元,率先在台湾成立了第一家欧规Eureka 147系统的数位广播实验电台,以提供高品质的数位节目,听众透过数位接收机可以收听到六套中广数位节目,包括古典网、热门网、大爱网,以及在类比频道也可同步收听的中广流行网、音乐网及新闻网节目。
中广於民国五十四年至八十六年之间接受政府委托,办理「自由中国之声」与「亚洲之声」的海外广播业务,这项业务虽然自民国八十七年起已经转移「财团法人中央广播电台」执行,但中广从未放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广播公司,除了透过全球资讯网路,以线上收听方式,将新闻网、音乐网、流行网、台北AM747客家频道及数位古典网节目同步向全球播送外,并透过卫星传送,将中广新闻网、流行网及宝岛网的节目传送给北美地区八大城市的华人姊妹电台播出,迈向全球广播网的宏伟蓝图。
在加强文化及社会服务方面,除了有「中广国乐团」及「中广儿童合唱团」担负发扬文化薪传的使命外,中广每年均举办多项听友联欢及慈善公益活动;并于八十年成立「财团法人中广爱心园基金会」、由中广提拔基金,并接受中广员工及社会大众之爱心捐款,对国内及海外需要救助的民众提供援助,而且时常办理各项慈善活动。
中广已完成股票发行,公司营运一切公开化,为因应竞争的需求,中广公司除专注於广播专业范畴的提升外,更致力於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发展
董事长:赵守博(现任世界龙冈亲义总会主席,财团法人博观致远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兼任教授)
学历: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博士(1972)、比较法学硕士(1968),中央警官学校行政警察学系法学士(1963)。
经历:中央警官学校法学教授(1972-1976),中兴大学、东海大学兼任教授(1977-),救国团总团部学校组组长(1975-1976),台湾省政府新闻处处长(1976-1979)、省府委员(1979-1981),国民党中央文工会副主任(1979-1983),台湾省政府社会处处长(1981-1987)、劳工检查委员会兼主任委员(1981-1987),国民党中央社工会主任(1987-1989),“行政院”劳委会主任委员(1989-1994),“行政院”秘书长(1994-1997),“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行政院秘书长(1997),“中华民国”水上救生协会理事长(1995-),国际社会福利协会“中华民国”总会理事长(1995-),“行政院”政务委员(1997-1998),财务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长(1997-1998),台湾省政府主席(1998-2000),国民党组织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