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介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株洲市现辖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株洲县五县市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以及113个乡镇。
长沙(湖南省会)、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长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离都是50公里,目前已经由高速公路连接。除了地缘上的紧密,三地在经济社会上亦有相当多的联系,“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其中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工业基础最强的城市。“长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包括金融改革、供电、交通、供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试验区。它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国务院于2007年末已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近年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位于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湖南第二,截至2006年,株洲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24个街道、66个镇、46个乡、1个民族乡。
株洲市 面积112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76.9万人(2006年)。
天元区面积 15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13.6万。邮政编码412000。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北路。
荷塘区面积 15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22.7万。邮政编码412000。区人民政府驻新华东路。
芦淞区面积 6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20.2万。邮政编码412000。区人民政府驻1815线。
石峰区面积 16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23.8万。邮政编码412005。区人民政府驻建设北路。
醴陵市面积215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0.7万。邮政编码412200。市人民政府驻来龙门街。
株洲县面积138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44.6万。邮政编码412100。县人民政府驻渌口镇。
攸县面积265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76.3万。邮政编码412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茶陵县面积250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57.9万。邮政编码41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炎陵县面积203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18.1万。邮政编码412500。县人民政府驻霞阳镇。
区号:0731 长株潭三市共用该区号,电话号码为8位,株洲首位数字为2,(23 醴陵 24 攸县 25 茶陵 26 炎陵 27 株洲县 28、22(除226号段外) 市区(电信) 226 市区(铁通) 110、119、120等特殊号码不变。)
车牌号:湘B { 车牌首位(湘BA、B、C、D、1、2、3、4)市区车辆 湘B5株洲县 湘B6醴陵 湘B7攸县 湘B8茶陵 湘B9炎陵 湘BH醴陵与攸县边界地区 湘BX、湘BY出租车 湘BYY银行运钞车 湘BJ驾校教学车 湘B00政府机关 湘BM非机动车}
*注:部分“特殊”车牌,并未在分配之内,有部分不够详细,有待调查更新
邮编号:412000 (412000 —412599之内均属株洲辖区内邮编)
市树:樟树
市花:红檵木

二、自然条件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株洲地貌
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株洲山脉
株洲市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三、交通条件株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株洲素有“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京广铁路、湘黔铁路、浙赣铁路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株洲北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同时也为特等站,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同时,武广高速铁路在株洲设一等站,沪昆高速铁路在株洲境内醴陵设站。
株洲市内交通便利,5座大桥横跨湘江,湘江五桥红港大桥、湘江四桥天元大桥、芦淞区建设路和天元区长江路形成株洲的“城市内环线”,响石路、响田路、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5条路,东湖、田心、红旗3座大型城市立交桥,湘江二桥石峰大桥、湘江三桥建宁大桥两座跨湘江大桥形成株洲的“城市中环线”。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珠高速公路、醴潭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京珠高速复线、上瑞高速公路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绕城而过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阳、广西,下通洞庭湖、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吨级船舶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达世界各地。空运方面,株洲距黄花国际机场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二十五分钟可以到达。
建设中的“衡茶吉”铁路和“衡炎”高速公路开通后,株洲将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交通强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历史沿革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县,孙权割湖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建宁县城商业发达,后一度毁于战火,据《水经注》建宁有新旧二城:旧城在槠州,吴所立:其新城则朱亭、淦田间有古城基地是也。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废建宁。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
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民国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株洲新街(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由长沙专署领导。1953年6月,株洲升格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1965年4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1983年5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
五、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位于长沙、岳阳、湘潭之后,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13%。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24.3%。从2005年开始,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超过20%,2008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月度波动十分明显。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8.6%,低于上年1.9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93.7亿元、2118.1亿元,增长2.2%和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55.4亿元,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6.6亿元,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349.3亿元,增长15%,其中短期贷款186.7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140.2亿元,增长23.6%。银行存贷比为46.2%,回落1.3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21.1亿元,增长45.1%,增幅加快13.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4.9亿元,增长30.7%;人身保险收入16.2亿元,增长50.1%。2007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额6.9亿元,增长28.3%,增幅回落48.6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7亿元,增长74.2%;人身保险赔付3.2亿元,下降1.2%。
2008年主要指标排名:株洲市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5,财政收入总量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人均指标保持全省第2。
(一)农业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4万亩,粮食产量18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其他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出栏生猪424万头,增长7%,规模养殖得到巩固,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6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万千瓦,增长10%,下拨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3%。全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13亿元,增长18.7%。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家,10%的农用耕地等到流转。
(二)工业、建筑、房地产业
工业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二产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6.7%,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18.2%,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8.5%,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年末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其中园区规模工业393家,分别比上年新增企业262家和122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88.8亿元,增长26.9%。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5115”工程有效推进。因特殊情况,剔除株冶火炬、华银火电等企业影响,中铁轨道、旗滨玻璃等12家“5115”企业实现产值255.6亿元,增长51.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前六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9%;受产品价格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下降10.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4.1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2%,提高7.93个百分点。在2008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名列全省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置;天元区、醴陵市等4个县市区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硬集团等7家企业分别荣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企业)称号,红旗单位数居全省第二,红旗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建筑房地产回落。2008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4.4%,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4.9%,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77亿元,增长12.4%,增幅回落54.7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完成359.7万平方米,增长2.2%;销售面积完成354.4万平方米,增长5.8%,增幅分别回落39.5个和49.3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
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5%,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3.6%,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17.8%,受年初冰灾影响,公路客运周转量下降8%。2007年全市邮电通讯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23.9%,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44.3亿元,增长24.3%,邮政业务量完成1.7亿元,增长13.3%。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0万辆,移动电话149.3万户,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9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4.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5.3万户。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200元,增长12.8%,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89元,增长13.6%。受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4.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和91.7亿元,分别增长25.8%和18.4%。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零售额74.3亿元、188亿元和37.9亿元,增长20.3%、24.4%和23.3%。
外向型经济继续调整。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39.9亿元,同比增长30.1%。新批外商项目38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25.5%。完成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增长11.7%,其中出口额7亿美元,下降2.9%,进口额4.5亿美元,增长45.8%。公有制经济完成进出口额6.7亿美元,下降1.8%,非公有制完成进出口额4.8亿美元,增长17.5%。
旅游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81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9.9%,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5家,旅行社44家,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
六、人口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有城镇人口186万人,乡村人口195.2万人;城镇化率为48.8%,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计划生育率为92.6%,人口出生率为14.3‰,人口自然增长率7.5‰。
七、教育科研与科学技术教育
本科院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株洲校区)
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
高职院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中医药专科学校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筹)
省重点中学
株洲市南方中学
株洲市第二中学
株洲九方中学
株洲市第四中学
株洲市第一中学
株洲市第八中学
株洲县第五中学
醴陵市第一中学
攸县第一中学
茶陵县第一中学
科研
2008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65项,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创新基金13项、省重大项目4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5.3亿元,增长47.3%。全市申报专利1476件,增长14.8%,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为302件、433件和741件。从1985年开始,累计申报专利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0254件,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
株洲科技实力强劲。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各科研院所为骨干,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体的科研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4个,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人员为4万多人。设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5家,省级的8家。有院士2名。连续6届被国家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2007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8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9项。申报专利1287件,增长21.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

八、体育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株洲厂矿子弟龚智超获得了羽毛球女单冠军,随后,株洲在羽毛球事业上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女双运动员黄穗,以及男双、混双运动员郑波都是株洲人。巧合的是,他们两人的搭档都是高凌。游泳小花李玄旭凭借选拔赛的优异表现,入选2008北京奥运会大名单,并获得女子400米混合泳第8名和800米自由泳第5名。
株洲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2006年省“十运”会上,株洲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160枚、银牌131枚、铜牌98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在省七届残运会上株洲市残疾 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总分居全省第一。2007年成功举办了迎奥五环潇湘行株洲市工人趣味运动会暨市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运动。湖南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夺得6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三。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比赛金牌总数和团体部分全省第三。
株洲市体育中心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带,紧临武广铁路株洲站、京珠高速,北临湘江,与巍峨的石峰山隔江相望,南靠株洲大道,西侧为株洲市长途汽车西站,东有200余米宽的城市绿化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中心总投资6.9亿元,占地840余亩,集体育、文化、休闲、商贸、会展、房地产开发于一体,规划为场馆区、游乐区、体育娱乐公园(占地面积170亩)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区域。项目由中国建筑大师崔恺设计,主体建筑构筑于一个整体平台,屋顶相连,形成浑然一体、巨龙戏水之势。整个场馆建筑方案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体育功用、竞技与休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群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在全国“2006年度百年建筑优秀作品奖”评选中,株洲市体育中心一举获得“单体设计优秀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建筑。

九、城镇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情况综合性三甲医院:
株洲市一医院
株洲市中医院
株洲市中心医院(筹)
劳动保障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7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5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组织开展了全市技能大师大赛,10位参赛选手荣获全市技能大师称号。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10元/月和560元/月,分别增长15.1%和21.7%。全市共救助城镇低保对象8.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11元,增长17.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3%,受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收入等三大主要收入增长回落的影响,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5.7%,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8.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2%,提高1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1:1,创近6年来的新低。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提高4个百分点。

十、城市建设基本情况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4亿元,增长34.6%,年净增投资100亿元,实现全市每天投资过亿元目标。城镇投资完成345.8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42.7亿元,增长25.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199.7亿元和142.3亿元,分别增长71.2%、42.3%和2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660个,增加44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083万元,增长32%,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增加3个;工业投资完成199.1亿元,增长4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房地产开发投资81.4亿元,增长40.6%。
株洲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经过14年的开发建设,共吸引了800多家企业在这里投资设厂,投资总额逾10亿美元。“湖南欧洲工业园”选址于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湖南欧洲工业园是中国中部地区主要面向欧洲企业的国际工业园,也是株洲高新区的核心园区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一、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名人
历代帝王钟情于此
炎帝长期活动于茶陵,长眠于炎陵,尧帝生于攸县、都于攸县、葬于攸县,舜帝巡视南疆、留迹株洲,大禹治水过攸县、娶攸女,皆有信史可证,实乃株洲之幸。据历史记载和传说,先后与株洲发生过关系的古代皇帝有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征战南方,右眼中箭重伤,在现今九郎山被九位郎中治愈);唐玄宗(为醴陵王仙登真观御书6个大字);宋太祖赵匡胤(重用炎陵人尹鹏飞,将其侄女嫁给尹为妻);宋太宗(为醴陵王仙登真观再赐御书飞白二字);宋徽宗(重用攸县名士彭天益,修复攸县名观阳升观);宋孝宗(联姻茶陵驸马谭斗南,题诗茶陵名胜皇雩仙);明太祖朱元璋(病愈九郎山,安营枫树寨,露宿屏山寺,避难白关镇,重用茶陵人,屠杀株洲人);明武宗(下江南时路过荷塘铺、马家河、神福港等地);乾隆皇帝(下江南寻亲经过荷塘铺、仙庾岭、伞铺垅、仙井乡,为攸县垦荒案平反)……
历代名士寄情于此
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隐居株洲宋家桥,南朝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隐居株洲古大桥,南齐时国之重臣司空张巴玉隐居攸县司空山。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游于株洲,其女儿病故霞湾。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四过株洲,两宿株洲,九抒其怀。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经株洲“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中国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在茶陵赞皇雩泉、览灵岩景、登云阳山、访麻叶洞。大诗人陶渊明志异醴陵梅花泉,大思想家王夫之志叙攸县宝宁寺。大书法家米芾题壁空洲“怀杜崖”,大教育家王守仁题诗醴陵泗州寺。旷世大儒朱熹宿朱亭,走建宁,寓醴陵,一代名相房玄龄叹屏山寺,撰古刹碑。东吴名相顾雍封醴陵侯,南朝才子江淹结《醴陵集》。东汉蔡伦曾经造纸于攸县蔡公潭,唐朝骆宾王一度避难于炎陵十都乡,清代左宗堂韬光渌江书院……
历代名将建功于此
古有马援驻军渌口,张飞拴马朱亭。黄忠镇守攸县,李靖失魂醴陵。尉迟敬德驻扎太屏山,雷大将军巡防白关铺。岳飞遗墨“一经堂”,刘琦题诗资福寺。黄巢屯兵狮子山,吴三桂克敌大胜岭。红巾军徐寿辉、陈友谅进军攸县,太平军洪秀全、肖朝贵攻克茶陵。近闻叶挺大捷于渌田、泗汾,朱德、陈毅战于高陇,张云逸、王震战于将军山,左权、蔡会文、谭震林、耿飙、陈明仁名振华夏……
历代名臣基业于此
刘三吾七十三岁 “以文学应聘”入朝,朱元璋常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选贤任能之策。李东阳立朝五十年,参预内阁机务18年,实际行使宰相职15年,皇帝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先生。张治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六次主持会试。彭维新授户部、刑部、兵部尚书,进协办内阁大学士,查积案、惩奸顽、得民心。北宋谭处尧任端明殿大学士,颇有政绩。南宋抗金名臣吴猎、皮龙荣、杨大异入醴陵名臣祠,明代谭希思巡抚四川,被汤显祖写诗称赞。明兵部右侍郎王伟拥立景帝,奋力抗战。明云南右布政何楚英,政绩丕著,入云南名宦祠。明大仆寺卿蔡承植,持身俭约, “清廉第一”,人称“君子”。明两浙巡按蔡思穆,积劳成疾,34而卒。被誉为“贤宰官,名御史”。明右副都御史洪云蒸皇帝钦赐“太平宴”,赐御葬,赐建忠烈坊。清道光年间知县龙汝霖“憨搜文布政,狂斗沈尚书”,被王闿运写诗称赞。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三次主政湖南,三次主政民国。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办学院,兴产业,力推醴陵瓷业走向世界……
历代名僧传道于此
在株洲地区创立宗教门派、传播佛教思想的著名僧人有:创建攸县宝宁寺、被日本国曹洞宗徒列为祖师的唐代高僧旷长髭禅师。受戒于醴陵沩山寺,后东渡日本传教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创建醴陵云岩寺的唐代高僧云岩昙晟禅师。身为六祖慧能三代孙、创建攸县石涛寺的唐代高僧石头和尚希迁。创建醴陵宝源禅寺的唐代高僧释道禅师。创建攸县大圆禅寺唐代高僧圣寿勇禅师。开创湖南上林寺的戒灵禅师。传播曹洞宗禅道的石室善道禅师、万峰禅师、一足禅师。传播沩仰宗禅道的仰山慧寂禅师。传播云门宗禅道的金轮可观禅师、金轮禅师、横龙禅师、明照禅师。传播临济宗禅道的茶陵郁山和尚。 修行于宝源禅寺康熙时的天咏禅师和乾隆时的慧芳禅师。被誉为“佛学泰斗,当代玄奘”的近代佛学大师陈健民先生……
历代名媛芬芳于此
古有屈原第5女病故于霞湾,“五娘庙”因此而建。宋初开国公主赵玉蝶葬于炎陵,公主坟由此而荣。隋末痴情女张初尘栖于醴陵,红佛墓从此而芳;近有“鉴湖女侠”秋瑾嫁入株洲,女作家袁昌英驰名文坛,女权运动家张汉英击击节中流,女革命家张挹兰坚贞不屈,女议员王昌国领袖群英;今有女科学家金庆民成为世界首位进入南极腹地之女性……
历史文化名遗
红色遗产:株洲是革命老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伟人足迹,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先烈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感受了刀光剑影,也遗存了许多红色的遗迹: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毛泽东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我党我军第一次肃反——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建筑遗产:株洲的建筑遗产非常丰富,大量独具特色的书院、宗庙、祠堂、牌坊、官邸、桥梁等,散落在大地之上,掩映在烟霭之中,带着岁月的沧桑,承着历史的厚重……著名的如醴陵的渌江书院、渌江桥、潘氏宗祠、彭氏祠堂、袁氏牌坊;攸县的谭氏祠堂、太夫第、翰林第、鸾山洋屋;茶陵的陈石泉宗祠、龙家祠中宪大夫牌坊、陈家大屋陈家牌坊;炎陵的洣江书院、朱家祠、周家祠、叶家祠等。
碑刻遗产:有两千多年建县史的株洲留下许多纪事怀人的摩崖、石刻、碑亭,大多已淹没无存,幸存的有:荷塘区明照乡走沙巷义渡记碑;醴陵的吴楚古刹碑、红中铺摩崖石刻、初建三公祠碑、朱熹画像碑;攸县的重建宝宁禅寺并捐田记碑、攸萍界碑、重修灵龟峰记碑;茶陵的光泉石刻、三大学士故里碑刻、灵岩康崖石刻;炎陵的御祭道路碑、龙渣瑶族大屋石刻、骆宾王摩崖石刻、天星寨黄岗摩崖石刻、“告示”碑等。
墓葬遗产:株洲这片土地上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人杰,还吸引了无数的豪杰之士、妙曼之女在此风云际会、莺歌燕舞,他们有的长期活动于此,有的永远长眠于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凭吊之所:如炎陵的炎帝陵,晋代礼部尚书欧林启墓,宋司马平阳侯尹鹏飞墓、宋长沙郡主赵玉蝶墓,管军元帅段清远墓,铁头太子墓,明太仆寺卿刘稳墓;茶陵的明代大学士刘三吾墓、张治墓,清大学士彭维新墓,相传安葬炎帝之子的太子坟;攸县的相传安葬尧帝的尧山,唐代高僧旷长髭墓、圣寿勇禅师墓,明南京户部主事易舒诰墓,谭震林墓;醴陵的唐代名媛红拂墓,宋代名臣吴猎墓、杨大异墓、丁应奎墓,明户部郎中徐廷用墓,同盟会革命党人宁太一墓、张伯蒲墓、陈盛芳墓、傅熊湘墓、丁应奎墓、文斐墓,;株洲县的清末大将郭松林墓;市区的老莱子墓、罗瑶墓、罗哲墓、罗学瓒墓等。
古代遗址: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工业遗产:株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国家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安排在此。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如南方公司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仿苏建筑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些车间和办公楼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还有一些工业设备、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工业发展的光彩。
植物遗产:株洲古树名木有42科、75属、97种、6364株。樟为株洲市树,醴陵南桥镇有1650岁古樟;株洲曾因地多槠木又名“槠洲”;攸县柏市镇有2400岁南方红豆杉(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黄丰桥镇有1200岁南方红豆杉6株;攸县桃水镇有1500岁银杏;醴陵南桥镇有1050岁枫香树;攸县银坑乡有千年古楠;炎陵沔渡镇有千年杨梅;炎陵中村乡有世界上最大的桑树;炎陵桃源洞有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 的毛红椿;茶陵小田乡有500年马尾松15株、500年黄檀3株。
非物遗产:株洲的非物质遗产也大放异彩,音乐如醴陵的思情鬼歌、 茶陵炎陵攸县的苏区歌谣、炎陵的客家山歌;舞蹈如醴陵的星子灯 、攸县大同桥火龙灯;手工技艺如株洲县南阳桥乡刘双喜漆画、邹桂文木雕、堂市乡谭建强制鼓、株洲县剪纸、醴陵鞭炮制作工艺、醴陵大蒜加工工艺、茶陵攸县的腐乳加工工艺、 茶陵冬酒酿造瓜皮帽工艺、茶陵蓝印花印染工艺、“补锅”手工技艺、攸县皇图岭豆腐制作;民俗如茶陵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攸县阳升关庙会;民间曲艺如醴陵的《春锣》和《赞土地》;戏剧如株洲县攸县的皮影戏;民间文学如炎陵茶陵的炎帝传说等。

十二、旅游资源株洲,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羽扇纶巾的周瑜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杜甫留恋湘东美丽的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是我国重要革命发源地之一。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镇叶家祠;毛泽东亲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毛泽东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株洲域内目前还有现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谭震林墓等。株洲,是一块红色的圣土。共和国第一批(1955—1964)授衔,产生了十大元帅和众多的将军。其中株洲籍将军有41名,仅茶陵一县就出了25名将军,茶陵成了有名的“将军之乡”。
=====各地突出景点:(排名不分先后)=====
炎帝陵
景区地区: 株洲炎陵县鹿原镇
等级级别: AAAA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类型: 陵寝陵园
区内景点: 九鼎台 炎帝陵殿 洣水漂流 龙潭鱼跃 古龙鼓髻 御碑园 虬张灵木 墓碑亭 圣火台 云秋雨霁 主殿侧面 空樟洞明 神农大殿
简介:始建于宋乾德五年。明清两代,宋代以后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在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60多年间,历经了10余次大的修葺,规模不断扩大。现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但规模比清道光十七(公元1837年)重修的有所改进和扩充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炎帝陵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000年8月,全国侨联将炎帝陵确定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炎帝陵通过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质的认定,被授予4A景区称号。
2006年2月24日,炎帝陵景区获得全省“2005年最佳等级旅游区”称号,这是该景区连续六年获此殊荣。
李立三故居
景区地区: 株洲醴陵市城区东南2公里的福建围村。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纪念地
简介:1919年,李立三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许多震惊中外的革命斗争。在1930年,尽管他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劳动部部长等职。1967年6月22日因受林彪、“四人帮”迫害含冤去世,终年68岁。1980年3月30日,党中央召开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高度评价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83年,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旧址,设旧址复原陈列,陈列室辅助陈列。故居于1984年11月18日对外开放,并成立故居管理所,专门负责故居的管理和对外接待工作。
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
景区地区: 株洲炎陵县十都镇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森林公园
区内景点: 东坑瀑布 狮子岩 七曲水 珠帘瀑布 珠帘彩虹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桃源洞云雾 芳草鹿原 桃源洞原始次生林
简介: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即: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炎陵县罗霄山脉中段,面积2.3万多公顷,因山青、山幽、石美、林密而为人称道,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公园保存有我国仅存的华东、华中、华南交汇区原始森林,其万阳河流域两侧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13万个以上,堪称亚洲之最。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15科896属201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0科21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19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国际保护贸易公约》。
2005年9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湖南省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更名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从而使这一自然景区的名称与炎帝神农氏人文景观在称谓上趋于统一
云阳山
景区地区: 株洲茶陵县
等级级别:国家级森林公园
景区类型: 宗教建筑与礼治建筑群
简介:云阳仙系佛、道合一的宗教场所。位于茶陵紫微峰东腋的峰峡环抱之中,古人称之“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神仙福地。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元代茶陵籍状元李祁、明代吏部主事刘应峰、清代状元肖锦忠、晚清两广总督谭钟麟等历代名人所留题咏甚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前来探幽揽胜。
皇雩山和雩仙寺
景区地区: 株洲茶陵县水田乡东坑村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名山
适游季节:
简介: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浓郁葱茏。山麓有一古庙,名叫雩仙寺,建于后唐时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庙侧有七股清泉涌出,终年不断,是茶水的主要源流之一。皇雩山不仅风景美丽,而且有着英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密林深处,建有兵工厂、缝纫厂、红军医院、列宁学校等。
炎帝广场
景区地区: 株洲市区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公园
简介:炎帝广场位于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整个广场占地17h㎡,平面设计成展开的扇形。广场分为文化景区、绿化景区、集会广场、休闲健身、商贸服务和交通集散等7个功能区。各功能区通过规划的放射状和圆弧状道路网,组成前导、核心和背景3个景观序列。其核心部分文化景区位于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为19.97m高的巨型炎帝塑像,寓意公元1997年建成。环绕巨型塑像,有象征“太阳之神”的基台和寓意炎帝精神与日月同辉的弯月状喷水池,有以歌颂炎帝丰功伟绩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和图腾柱,广场地下还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3万㎡的国际博览中心。位于广场后的株洲电视塔,又叫东方神龙塔,高293米,钢结构带旅游的多功能综合电视塔。既是广播电视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又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酒埠江风景区
景区地区: 株洲攸县峦山、黄丰桥、柏市、酒埠江镇
等级级别: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景区类型: 自然风景区,人文风景区
酒埠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攸县东部山区,面积约830平方公里,辖酒仙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龙洞、太阳山、孟子山和天蓬岩等5个景区,共57个景点。
湘山公园
景区地区: 株洲炎陵县霞阳镇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公园
区内景点:古塔景园、烈士陵景园、碧江度假景园、植物标本景园、湘山门楼,知青阁、五子庙、名人园、游泳池、游乐园、铁索桥,革命英雄纪念碑等
简介:炎陵湘山公园位于炎陵县城西边的湘山,三面环水,古木参天,有“一峰兀立,二水夹流”之称,现为湖南省级森林公园。相传湘山是炎陵的风水宝山,古时的炎陵“五子”(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罗浮孝子、铁头太子)、近代读书成名、当官发财、以及风调雨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都与湘山这个风水宝地密切相关。 山上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3.5%,名胜古迹有建于北宋初年的湘山宝塔、建于明万历45年的湘山古寺和省级保护文物革命烈士纪念碑。
空灵岸
景区地址: 株洲市伞铺乡盘石村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风景
区内景点:和尚岩、石钟山、悬钟岩、狮子岩,观音岩,杜公亭、梅花阁
简介:位于湘江西岸伞铺乡盘石村,距县城南5公里,为湘江沿岸著名风景之一。早在民间,空灵岸有和尚岩、石钟山、悬钟岩、狮子岩等别称。南北朝梁武天监七年(508)建空灵寺,中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观音岩。昔日空灵岸,怪石嵯峨,幽深奇秀,上有苍松翠柏,下有紫竹芳草。巨石濒江突兀,翼凌深潭。空灵寺壁立于石岸中部,上下三层,歇山重檐式建筑。由南侧山门拾级而上,有一牌坊上书空灵岸三字。过牌坊,为沿江石壁栈道,长约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内。寺后有石洞,纵深14米,高2.7米,宽9米,洞口与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称“仙人床”,中奉观音大士像。佛像后,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们称为“仙泉”。岩洞左下石阶百余步一巨石怀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阁,岩壁上刻有唱和诗。
仙庚古庙
景区地址: 株洲市东郊十八公里处 (荷塘区)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古代建筑
简介:仙庚古庙、文昌阁位于株洲市东郊十八公里处,为株、浏、长、醴四邑名胜,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仙庚庙建于唐,后清道光年间重修,屡经兴废,今依清朝旧制修缮一新。山林叠秀,庙宇飞霞,塔耸云天,殿藏幽遂。更有一石塘印月、青峄晚钟等八大景观。
婆仙岭
景区地址: 株洲市株洲县白关镇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风景
简介:位于白关乡境内。旧时,因其界连醴陵、湘潭、浏阳、长沙四县,有四邑名山之谓。山有老少二峰,老峰在东,高304.9米,少峰在西,高313米,山上树木茂密,风景特佳。唐代,在少峰建金轮寺,依山筑寺,由山门拾级而登,凡三进,雕梁画柱,碧瓦朱檐,为境内一大佛教胜地。寺内大钟,高2米,径l米余,传为老峰飞来。后有宾凤章者,将岭上佳景缀为仙峰八影,曰:屏峰朝晖、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 1958年4—5月,金轮寺被毁,寺中文物遭破坏,山上古树被伐。是年,在岭下右侧修建大京水库。水库坝高24米,长86米、宽26米,库区长2.5公里。80年代,库区林木丰茂,杜鹃花开时节,青山、绿水、红花,相映成趣,吸引游客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1990年,株洲市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将其纳入株洲建设总体规划,并经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株洲大京风景区
仙山公园
景区地址: 株洲醴陵市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公园
简介:坐落于渌江边的西山。创建于1995年。这是一处风格独特的山野型公园,山峦起伏,林木葱葱。从神怡楼纵观瓷城,尽收眼底。公园内有著名的左权将军纪念碑、红拂墓、花炮祖师李畋殿、渌江书院、思情亭、神怡楼等近20处风景名胜,是休闲、避暑、登山观光的最佳去处
渌江书院
景区地址: 株洲醴陵市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书院
简介:坐落于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渌江书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突出的有陈梦元。余延灿,张九钺,罗汝怀,左宗棠等人。民主革命先烈刘揆一,同盟会驻醴陵通讯员潘坊,与蔡锷起义遥相应的袁家谱,肖昌炽,曾继梧等都曾在渌汀书院就读或执教。我党,我军著名领导人李立三,张翼鹏,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早年都在这里上过学。
罗哲烈士墓
景区地址: 株洲株洲县马家河乡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烈士陵园
简介:罗哲烈士墓位于马家河乡高塘村,距县城17公里, 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底径2.3米,堆高0.5米,墓围上方竖汉白玉石碑3块,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正中墓碑阴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罗哲烈士之墓”,两旁为墓志,记载烈士生平事迹。罗哲烈士是早期中共党员,牺牲于1928年。1956年8月l1日,毛泽东主席写信给罗哲遗属,将题碑文和300元赠款一并寄来,为罗哲修墓,在湘潭县人民委员会资助下,烈士墓不久建成。1962年1月,株洲市人民委员会重新修葺,改立祁阳石墓碑,并加墓志。
关王庙和吴王塔
景区地址: 株洲醴陵市鸿仙乡关王村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陵寝陵园
简介:关王庙和吴王塔位于鸿仙乡关王村。大革命时期,关王庙为醴陵北二区农会会址。是农民组织武装起义和对土豪劣绅及团防局进行斗争的重要场所。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将在北二区内被捕的中共党员及农会积极分子数百人齐集关王庙附近的吴王塔前进行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代,党和政府对庙、塔进行了修缮。
大京风景区
景区地址: 株洲市郊东南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风景
简介:景区分仙峰岭、京水湖、屏风岭三大景区,拥有“金轮古寺”、“谷音清溪”、“山水佳处”、“百鸟天堂”四个一级景点,“仙峰胜境”等十个二级景点,“双井清泉”等二十个三级景点,景色各异,各领风骚。景区成立年来,新建了京湖度假村,大京山庄、醉仙楼、栖凤园、京湖酒楼等一系列集食宿、娱乐、度假、会议于一体的接待中心,修建了白仙路、婆仙路和部分环湖游路。大京风景区地处株洲市郊东南,离市区15公里,大京风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京水湖面近2400亩。
洣泉书院
景区地址: 株洲炎陵县霞阳镇
等级级别: 未定级别
景区类型: 书院
简介:洣泉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洣泉书院。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洣泉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洣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

株洲简介:株洲古称建宁,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炎帝陵名。炎帝陵被称为“神州第一陵”,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而“天下第一洞”桃园洞古木参天,与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旅游观光、疗养避暑的佳境。1997年落成的炎帝广场气势恢宏,号称当时亚洲第二大广场,成为株洲的标志和株洲人民休闲的最佳场所。
株洲的总面积为1127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为535平方千米,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有城镇人口186万人,乡村人口195.2万人。快速环道内城市建成区面积为98平方千米,人口与建成区面积已经基本符合"双百城市"要求。株洲投资环境好。近年来相继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近10多项光荣称号。株洲对外开放度强,共与全球6个国家的6个城市结为了“友好城市”关系,它们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纳沃依市,挪威王国腓特烈斯塔市,越南庆和省省会芽庄市,南非共和国夸祖鲁纳塔尔省彼得马里茨堡市,韩国抱川市,日本瑞浪市。
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有上市公司8家。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9个在株洲投资了10个项目,如日本雅马哈、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美国ABC、日本三菱,法国家乐福荷兰分公司,等等。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5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相继在这里诞生。2000年研制成功的时速达到305公里的“蓝箭”交传高速动力火车,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如今驰骋在深广铁路线上。电力机车、硬质合金、铅、锌和二氧化硫等1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电锌、电铅的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市内有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和制造基地,国内风电领域最大的发电机专业研制基地,江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车、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汽车零部(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此外,借助发达便利的铁路交通网络,该市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整个中国地区首屈一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组织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商贸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业界最高荣誉称号,为中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二名。该市在2006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48名,2007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54名。国家统计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56位,在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中,株洲综合实力居第一位。福布斯2009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82名,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前百强,湖南第二。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是:持续提升株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产业上打造“四城一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总体规划上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保证城市综合实力继续保持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力争跻身全国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