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ú shēng
繁体
无生
假名
ㄨˊ ㄕㄥ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诗·小雅·苕之华》:“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郑玄 笺:“我,我王也。知王之为政如此,则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无生”。
(2).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晋 王该 《日烛》:“咸淡泊於无生,俱脱骸而不死。”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诗:“亦知身是妄,从此学无生。” 康有为 《七月偕铁君及家人从者居丹将敦岛灯塔》诗:“碧海苍天无尽也,教人怎不了无生?”
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圆觉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 (二)阿罗汉或涅盘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又依弥陀之本愿往生净土者,乃是契合弥陀之本愿,此因无生为涅盘之理,故异于凡夫内心所想虚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自涅盘无生灭之观点言,即指觉悟涅盘,亦即证得无生身;极乐为契合涅盘之世界,由此义,故称为无生界。[最胜王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下](参阅‘阿罗汉’3692、‘涅盘’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