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象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象“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现在,在中国的多所大学高校、中小学都有了建设绿色校园的尝试。例如北京的清华大学已经开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校园规划、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开展了工作。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例如北京的白云小学等,也都开始了对孩子们的从小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一项调查中表明,孩子的环境意识明显高于被调查的成年人。

“绿色教育”宣言

跨入新世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教育改革波澜壮阔,“绿色教育”应运而生。

与应试教育迥然不同,“绿色教育”坚定不移地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需求,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 摒弃片面发展的应试追求,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绿色教育”,拒绝畸形、病态,追求健康、和谐,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认识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高度和谐统一。

“绿色教育”,坚决反对育人目标的千篇一律、格式化,积极倡导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努力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开辟空间和舞台。

“绿色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后劲,努力为学生终生健康、持续发展奠基。

“绿色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不分阶层、地位、贫富与智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权,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民主视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绿色教育”是在与应试教育长期反复较量中孕化形成的,体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历经磨砺后脱胎换骨、不断完善提升的世纪宠儿。

封建科举教育把教育当作谋求个人功名仕途、封妻荫子的“敲门砖”。当代应试教育则以“读书改变命运”为蛊惑口号,竭力误导学生以个人升学为目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苦学,甚至不惜采取卑劣的竞争手段践踏别人,实现自己狭隘自私的人生追求。二者一脉相承,同样都是采取急功近利的手段,实现个人狭隘、自私、短近的人生目标,是人类文明教育的本质异化。

而“绿色教育”则植根于“化民成俗”的优秀历史传统,继承历代鸿儒志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融入崇尚民主科学、张扬自由个性、激励实践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为新世纪培养心胸开阔、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素养全面、个性鲜明、富有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现代英才。

“绿色教育”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绿色教育”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它将努力使“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将在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以上引文见《马恩选集》第42卷第120页,第3卷第516页、第322页)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精髓,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具体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