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广东茂名文明门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原镇隆城南门被向西移至正对着学宫的大街,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后形成习俗,凡官宦履职调任,民间婚嫁喜庆都经此门出入,而其他类事则回避此门。

文明门最初为庙宇式建筑。民国年间,城门上还曾设置土炮,于每天正午鸣响报时。现在所见的文明门,重修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建筑式样为二层仿宫殿式红墙碧瓦。

文明门是信宜古城惟一保存下来的城门。

二、海南三亚文明门

文明门是三亚古崖州城的南门,因位于学宫前而得名。修复后的文明门呈拱形,赭红色,并添建有一座两层亭式城楼,拱门上方的“文明门”三字字迹清晰,为清代磨石碑刻。

三、四川宜宾文明门

文明门城楼城墙位于县城南大街,于县城南大街,是长江边上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城楼城墙,素有“万里长江第一门”之称。城墙原为土筑,明天顺年间改为石城墙,清顺治三年(1674年)城墙遭破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整修时,增设城门两道。原有九道城门中,现存临长江的“文明门”(俗称大南门)、“广福门”、“望瀛门”(俗称东门)城楼及沿江部份城墙,全长1482米,高约6米,平均厚7.5米。

“文明门”城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檐歇山式项,穿逗抬梁混合梁架。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培修时;知县邵兆禄书“文明门”三字刻于门额上,整个建筑翼角高翘、曲线优美、秀顷大方、不落俗套,属川南民间风格。楼前有6台62级石质码头与之相连,使城楼更加巍峨壮观、气度非凡。先后被《草莽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九根毛》、《青年刘伯承》等多部电影电视剧摄入。

四、广东湛江文明门石匾之谜

徐闻城在西汉元鼎时(公元前111年)置海边讨网村,唐朝贞观年间建在麻鞋村。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迁到宾朴村,那就是现在徐城镇北门头城内。但是一直没有城。直到明朝正统三年(1438),有个知县叫李就的才开始建土城。天顺六年(1462),因西寇骚扰,迁去海安,至宏治十四年(1501)知县平纲才复回宾朴。并建石城。这时城周围六百余丈,开四门,东门“寅宾”、南门“太平”、西门“迎恩”、北门“永安”,因风水先生胡言,把北门堵塞。

古时的知县很玄,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要做许多风水文章。开门,塞门都要请风水先生。到了崇祯年间(1639),有个知县叫吴国斗,又打报告给上级,要求在孔庙前建子城,增开个门,叫“文明门”。这子城又叫瓮城,真是城中有城。子城不是很大,可能是按照古时城的营造法式,但又节外生枝。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知县吴国斗为子城挂了这个门匾――“文明门”。可惜这个门建后不久,又塞起来了。直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孙挹才复开文明门。但不久,又把它塞起来。

文明门开了又塞,塞了又开,开了又塞,是文明还是不文明,这且不计较。但现徐城镇西门仍保存着这块文明门匾,却是非常宝贵的。此匾石质,70厘米长,宽50厘米,玄武石质,阴刻“文明门”三字,无落款,这就苦煞了今人。这究竟是明代石匾还是清代石匾却颇费猜详。但最起码的是,这个石匾有它的文物价值,是一件难得书法工艺品。如果不妥善保护收藏,若论文明门那就更加谈何容易了!

无独有偶,在西北门出现“文明门”石匾后,在该地又发现一块“文明坊”石匾。那是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59年)知县汤文芑,教谕钟仲裕暨地方伸士重建学宫(即孔庙)时,在棂星门前兴建了“文明坊”。道光十三年改移学宫东,同治年复立旧处。1848年农历8月22日,文明坊为台风所毁,余匾石一块,巳断裂。现置于徐一中(孔庙所在地)旧门西侧一古井边。上书“文明坊”三字,但文字侄倒罝,落款为“乾隆五十四年九月,莦山汤元芑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