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丹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公司简介

巴马丹拿集团(p-t-group)前身为巴马丹拿香港。我们可能是东南亚区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及工程事务所。

巴马丹拿集团现聘用了超过九百名职员,并于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分区办事处。 同时,集团亦于印度、中东、新西兰、夏威夷、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成立联营办事处,为各地工程提供全面的建筑、结构及机械工程、城市规划和项目监督等服务。 此外,集团也设有平面设计、模型制作及摄影等专业指导部门,为客户提供更完备的顾问服务。

目前,我们除了致力创建优质美观的建筑物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外,我们亦配合发展的社会环境,为社区提供解决种种社区问题的方法,此方面的顾问服务在人烟稠密的社区更显重要。 事实上,我们已不断克服各类困境,化危为机,以提供完善的建筑设计和服务为旨,以创出新的高峰为标,继续服务各社区。

公司历史

巴马丹拿集团的发展始源,可追溯至一八六八年威廉赛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成立其第一所建筑事务所。 一八四二年英国政权管治香港後,并没有周详的城市规划,但随著社会发展,经济起飞,社区人士对瑰丽建筑设计的需要日增,促进了赛尔维先生展开其建筑事业。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卡文巴马Clement Palmer和亚发丹拿Arthur Turner加入赛尔维先生的建筑事务所,更丰富了他们的设计,当中采用维多利亚式设计的香港首座多层购物商场Beaconsfield Arcade和第一代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更是驰名至今。

随著战前发展飞快的经济需要,巴马丹拿为区内多所重要银行创建日趋华丽宏伟的总部大楼。 同时,被匿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结婚蛋糕」的香港会所(Hong Kong club)亦於当时落成。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经济复苏之时,巴马丹拿随著经济重心和客户的迁移,於一九二零年代中期在上海成立办事处。 其後,公司承担了上海黄埔滩岸上多座大楼及二十多座商业和银行建筑的建设工程,使这个经济中心更显繁荣。 当中於一九二三年建成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部,是当时最後一座以全古典设计为题的大楼。 以後的建设已日渐受欧洲现代主义影响,其中著名的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大厦便於约十年後落成。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公司对在上海发展的信心渐减,更於一九三九年关闭上海办事处,直至五十多年後才重开。 至此,公司拓展了印度和马来西亚区的业务,并於一九三九年建成了马来西亚的新山皇宫Johore Bahru。

二次世界大战後,亚洲地区复苏以香港为先。 而当时的建筑虽偶有突出的设计,但大多数的建筑物都是以纪念性和较暗淡的色调为主。及至六十年代得到建筑风格的冲击,才见新的景象。 随後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持续发展,结合巴马丹拿重效率和素质的理念,为香港中区商业中心创建了许多著名的地标。

配合香港办事处的发展,公司亦由五十名职员增聘至四百多名员工,服务范围也扩展至教育机构和住宅楼宇设计。 至一九八零年代,更加入了机电工程的顾问服务。

继香港办事处的蓬勃发展,新加坡和其他亚洲区办事处亦相继展开。 一九七三年成立的新加坡办事处,於八零年代前已掌管这个美丽狮城的发展,为其海岸建设提供专业的服务。

於八十年代成立的泰国办事处,在踏入九十年代中亦随公司发展至拥有一百五十名职员;同时,巴马丹拿也於台湾、上海、吉隆坡及印尼设立办事处,以参与各城市的发展及为各地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至九十年代,中国发展迅速,上海办事处扩张至三十名职员,为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的客户管理国内二十多个重要商业建设项目。直至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後,情况才有所转变。

至一九八二年,巴马丹拿集团成立,并改变了过去合伙公司运作形式。 此股权公司的运作形式除了可统一整个集团的营运方针,更可确保集团内资源分配,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佳的服务。

在迎接二十一世纪之时,亦是我们再次重组资源的时间。虽然,我们所雇用的员工只馀下六百多名,但我们已经为创造更优质的建筑和下世纪的发展作好准备。 同时,我们将业务拓展至印度、中东和菲律宾,扩宽服务范围,印证我们对前景的信心。 自一百三十八年前的独资公司至今日接近九百名职员的巴马丹拿集团,我们全都尽力工作及享受我们努力得来的成果。 面对未来,我们定会全力奉献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与亚洲区的未来共同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