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2年)、南疆的十二木卡姆艺术(2005年)和与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2005年)。
《通知》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二、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三、要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五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007年6月18日闭幕。
这次展览于6月8日开幕,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通过展板、实物、现场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
展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参观了展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展览闭幕,超过10万人参观了这次展览。丰富多彩的展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现场展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
截至目前,我国共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介绍】右图为昆曲照片。昆曲和古琴是经确认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产生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莲花落”等艺术
形式演变而成的。由于贴近生活、诙谐风趣,在民间深受欢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誉。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9年9月30日,新添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芜湖铁画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1 年
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
热莱德口头遗产
奥鲁罗狂欢节
昆曲
宫廷宗庙祭祀礼乐
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
埃尔切神秘剧
格鲁吉亚复调演唱
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
鸠提耶耽梵剧
西西里木偶剧
能乐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
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
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
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
2003 年
阿塞拜疆木卡姆
班什狂欢节
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
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
柬埔寨皇家舞剧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
古琴艺术
巴兰基亚狂欢节
板索里史诗说唱
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
黑拉里亚史诗
基努文化空间
吠陀圣歌传统
哇扬皮影偶戏
伊拉克木卡姆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
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
土著亡灵节
马头琴传统音乐
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
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
瓦努阿图沙画
雅乐——越南宫廷音乐
萨那歌曲
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
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
沙士木卡姆音乐
2005 年
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
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
亚美尼亚杏木双簧管音乐
游吟歌师歌曲
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
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
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
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
斯洛伐克新兵舞
库库鲁舞蹈戏剧
瑞宾瑙-艾基舞剧
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
印度尼西亚配剑
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歌舞伎
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
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
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
马克-扬戏剧
亚饶-戴高文化空间
蒙古族长调民歌
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
朝比木琴音乐
艾尔-圭根斯讽刺剧
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
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
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
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
韩国江陵端午祭
卡鲁斯仪式舞蹈
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礼
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
帕特姆流行节日
托钵僧舞蹈仪式
乌干达树皮衣制作
铜锣文化空间
迈基石化妆舞会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
2009年
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
列入名录的22个中国项目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