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梵 Parināma)一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

四众弟子每天课颂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回向」给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里的意义是什麼?

其实,「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

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将自决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麼行门,做什麼功德,皆应回向。

不同意见:

冤亲债主没有佛经依据,按其现在的流行义应当划归外道见解,因为佛经中关于祈福、消业的经论只提倡向佛、菩萨祈求,从不提倡找恶道众生,更别谈出于祈福消灾必须为恶道消业了。

回向的真正意识是志向、立志、希望、志于等,是心理的愿望,不是赠送东西。

《楞严经》中阿难说自己曾希望如来能送他什么好轻松成佛,但在佛的开导下明白了必须自己修行。功德是无法赠送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