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岗
崩岗是我国南方广东、江西等省风化花岗岩地区特有的现象。
在这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多,山区、丘陵区的风化花岗岩深50~60米或更深,由松散的石英颗粒组成
当地面有林草植被覆盖时,不会有崩岗发生,一旦地面植被破坏,暴雨中坡面水流集中到浅沟,很快形成切
沟和冲沟。沟头和沟壁的风化花岗岩石英颗粒大片大片地崩塌下来形成“崩口”。开始时崩口宽、深各处
10米左右,长20~30米,逐步发展到宽、深20~30米到40~50米,长100~200米甚至400~500米。
是沟壑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崩岗”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曾昭旋, 1960) , 它的命名具有发生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双重意义,“崩”是指以崩塌作用为主要侵蚀方式,“岗”则指经常发生这种类型侵蚀的原始地貌类型。崩岗侵蚀作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 在我国南方地区, 特别是风化壳深厚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分布十分普遍。
崩岗由崩壁、崩积堆和冲(洪) 积扇3 部分, 组成三者在发生上具有相关性, 并且通过物质的输送和能量的转化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侵蚀地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