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铁路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南宁铁路局的成立自2007年11月16日零时起,柳州铁路局更名为南宁铁路局,简称“宁局”;柳州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南宁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柳州铁路局是我国唯一总部机关不设在省会城市的铁路局,今年10月份,铁道部同意柳州铁路局总部搬迁到南宁市,目前,各项搬迁准备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有关部门表示,柳州铁路局机关搬迁至南宁后,其职工及家属将陆续搬迁到南宁,这为发展南宁总部基地经济模式起到带头作用。

铁道部批复柳州铁路局自16日起更名为南宁铁路局

南宁铁路局的管辖南宁铁路局管辖铁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贵州、湖南3省部分地区。有湘桂(蓝家村—隘口)、黔桂(柳州—麻尾)、焦柳(牙屯堡—柳州)、黎湛(黎塘—湛江)、洛湛(富川—玉林)、河茂(河唇—茂名)、南昆(南宁—威舍)7条干线,柳州、南宁2个枢纽。湘桂线在永州—蓝家村间K147+600处、焦柳线在塘豹—牙屯堡间K1370+000处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分界,黔桂线在鼓里—麻尾间K310+500处与成都铁路局分界,南昆线在品甸—威舍间K491+129处与昆明铁路局分界,河茂线在茂名K61+353处与三茂铁路公司分界。

管内既临边沿海,又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较为常见,对运输安全威胁较大。防洪、防风、防高温是每年运输安全的重点工作。铁路局实行直接管辖和指挥基层站段体制,下设工程集团公司、物资工业处、客运公司、教育委员会、公安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及72个直管基层单位。

南宁铁路局的简介南宁铁路局管辖的线路跨越广西、广东、贵州、湖南4省(自治区)17个地市(州)及37个县。有湘桂(蓝家村—隘口1021.428公里处与越南铁路交界)、黔桂(柳州—麻尾)、黎湛(黎塘—湛江)、焦柳(牙屯堡—柳州)、洛湛(零陵—玉林)5条干线和河(唇)茂(名)线。临管南昆铁路南(宁)威(舍)段。铁路局实行直接管辖和指挥基层站段体制,下设工程集团公司、物资工业处、客运公司、教育委员会、公安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及72个直管基层单位。

南宁铁路局现有2个机务段,分别是南宁机务段和柳州机务段,南宁机务段管辖南昆线(南宁—昆明),湘桂铁路南凭段(南宁—凭祥),玉林车间;柳州机务段管辖柳州—桂林、柳州—金城江,柳州—融安、柳州—黎塘、贺州—玉林以及柳州—茂名的客车(机务段的作用是负责机车头的运用,维修,保养 );有车务段5个,分别是南宁车务段、柳州车务段、玉林车务段、百色车务段,他们主要负责各个中间站的客运及货运业务;工务段有5个,分别是南宁工务段,柳州工务段、桂林工务段、湛江工务段、百色工务段;客运段及电务段均只有南宁一个。另外,宁局南段指的是南宁铁路局南宁客运段,宁局柳段指的是南宁铁路局柳州机务段,宁局邕段指的是南宁铁路局南宁机务段;原来柳州机务段规模比南宁机务段大,但现在玉林车间从柳州机务段划归南宁机务段管辖后,两段规模就基本相同。

南宁铁路局辖区内铁路东与三茂铁路公司管辖铁路交界;东南至广东省湛江港,连接粤海铁路通向海南岛,是海南省与祖国大陆联系的便捷通道;西南至中越边境与越南铁路接轨;西北与成都铁路局管辖铁路相连;东、北及东北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辖铁路相通;西与昆明铁路局管辖铁路相接。南昆线贯通桂、黔、滇三省(区),在黎塘、南宁分别与黎湛线以及广西黎钦、南防、钦北等地方铁路相连,构成西南各省(市)与北部湾各港口相连接的出海大通道。

管内铁路沿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临热带海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受海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夏天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冬天时间短,气候干暖,少见冰雪。广西各地平均气温在17.1~23.6℃之间,年降水量在1160.1~3736.9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081~2319小时之间。南部沿海地区全年无霜,5~11月常受台风侵袭。区域地形地貌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石山林立,陡崖深壑,中部、东南部丘陵和平原参半。山地、丘陵、台地面积约占全部地区的77%,平原占20%左右,是全国岩溶分布较广、发育较典型的地区。桂西北、桂东南是广西境内发生中强地震主要地区,拟定为重点监视地域。管内铁路跨越湘江、漓江、柳江、邕江、郁江、西江、明江、融江、龙江、钦江、浔江、左江、右江、茅岭江、南盘江、南流江、北流江、清水河、红水河等主要江河。

经济吸引区人口约7500万人,占全国人口6.3%。土地面积约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1%,基本上属资源省区。

管内铁路途经国家主要林区及热带、亚热带土特产品和蔬菜北运基地。广西森林覆盖率4.2%。亚热带水果种类繁多,主要有香蕉、菠萝、柑桔、龙眼、荔枝、葡萄、柚子、甘蔗、西瓜、芒果等,经铁路运输的以柑桔、甘蔗、西瓜等居多。管内铁路南濒捕捞海域,浅海滩涂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约150种,海洋鱼类有5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50余种,闻名中外的“南珠”盛产于此。 北部湾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有色金属最为富有,是国内10个重点有色金属矿产区之一。探明储量的矿产96种,其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2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4种。铝土、黄金、钒、钛、锌、铅、稀土等金属矿藏居全国前列,石灰石、重晶石、滑石等非金属矿产在全国也占重要地位。工业基本形成钢铁、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电力、有色金属、森工、纺织、食品、制糖、造船、汽车制造等比较齐全的门类。

吸引区自然景观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享誉中外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千山万洞百里水、十区百景一天湖”的漓江;有位于兴安县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有百色起义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有集亭台楼阁、山岩洞穴、佛教圣地于一体的桂平西山;有崖壁古画明珠左江花山以及旅游胜地龙胜温泉、德天大瀑布、防城江山半岛、合浦星岛湖、北海涠洲岛、兴义马岭大峡谷、南宁扬美古镇等。

属省级旅游景点有400多处。还有新开辟的北海、湛江、遂溪、钦州、合浦等海滩浴场及旅游区。多数旅游景点集览胜、寻古、探险、保健疗养于一体,使广西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职工81723人,其中既有线68418人、南昆线7975人、柳州机车车辆厂5330人。工人(含合同制工人)58770人。女工11701人,少数民族9624人,初级技工177人,中级技工3095人,高级技工3981人,技师307人。干部19629人,其中女干部6494人,少数民族干部3301人,从工人中聘用的干部4309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580人,其中高级职务632人、中级职务4765人、初级职务10183人。

固定资产原值282.39亿元,其中运营单位273.02亿元、工附业单位9.37亿元。管辖线路总长4427.57公里(其中南昆线643.887公里),正线长度2931.1公里,其中复线483.631公里。无缝线路总长度1303.693公里。营业长度2416.8公里。道岔4636组。桥梁1148座86701米,其中小桥474座7941米、中桥460座28236米、大桥204座44402米、特大桥10座6122米;隧道277座145285米;涵渠7859座171453米。有车站254个,其中独立核算站13个、中间站241个。按车站等级分:特等站2个,一等站9个,二等站5个,三等站26个,四等站202个,五等站10个。配属机车454台,其中内燃机车399台、电力机车55台,内燃机车占配属机车的88%;配属客车1256辆,其中空调车708辆,有座位定员63649个、卧铺定员29780个;配属机械保温车351辆,其中B22型10列50辆、B23型53列265辆、单节机械保温车36辆。

年内,路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和谐铁路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增吨、压点、加密、提速”工作思路,大力弘扬“自我加压、自强不息”精神,构筑强局之路,构建和谐企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运输安全。以确保全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安全为主线,深化安全基础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生产基本稳定。截至12月31日,全局实现无责任行车特大、重大事故1019天。

生产经营。全局完成旅客发送量2580.5万人,同比增长12.4%;货物发送量9002.2万吨,同比增长10.8%;换算周转量1048.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5%;运输收入80.5亿元,同比增长13.5%;运输营业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18.5%。多元经营完成营业收入47亿元,实现利润9383万元,分别为年计划的110.6%和125.1%;分流主业人员2828人。

铁路建设。全局完成大中型项目投资32.71亿元,为年计划的102.2%;更新改造投资4.20亿元,专项资金投资1.07亿元,大修支出6.79亿元。

科技环保。完成5项新线建设、既有线改造前期技术论证,15项挖潜扩能工程项目技术审查,9项信息化建设工程前期方案审查。投资科技经费345万元,安排49项有关运输生产中行车和劳动安全、生产技术攻关、客货营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和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年内通过鉴(评)定科技成果17项。组织21个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创新产品和科研项目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展览,促进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完成铁道部下达路局的节能环保年度计划指标。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树标塑形”活动,不断提高站车文明服务水平;建立路风长效机制,严肃查处以车以票谋私、乱收费问题。路局获本年度广西“五一”劳动奖状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标兵单位称号。

职工生活。全局职工人均收入保持适度增长;深入实施五年职工住房建设计划,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370套、竣工1799套。落实“三不让”承诺,全局共筹集专项资金4301.85万元、支出2183.79万元,救助困难职工432户,助学534人次,助医2810人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