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1820-1879),清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道光进士,林则徐的长女婿。1856年初(咸丰五年底)任九江知府,继署广信知府。后随国藩掌营务,擢广饶九南道。1861年升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1866年(同治五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调整行政区划,并购置机器设备,主持开采基隆煤矿。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借口,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虽然该事件后由中日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但这场由日军侵台引发的海疆危机给中国朝野以很大的震动。到台湾办理防务的沈葆桢更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因此,他利用办理日军侵台的善后事宜为契机,痛改过去因循守旧的做法,大力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
沈葆桢巡台时还对台湾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规划。在防备薄弱的台岛南端琅峤增设恒春县,归台湾府管辖。经过改制,台湾的行政区划增为二府、八县、四厅。最后,沈氏还上疏清廷,建议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扎台湾。沈葆桢以非凡的魄力在台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日后台湾正式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75年(光绪元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与李鸿章同为清政府筹办海军的主持者。有《沈文肃公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