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陶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及鄂西长江沿岸,因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镇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825—2405年。陶器以红陶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灰陶和黑陶,并有极少量白陶。制法采用手制。陶土多属泥质,细泥和夹砂的较少。红陶胎质有的呈灰色或黑色,也有的作红黄色。在器表或器物上部,常施一层深红色陶衣。大部分陶器表面为素面或磨光,只有少数饰弦纹、划纹、瓦纹、浅篮纹、篦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也有少量彩陶和朱绘陶,戳印纹是其特有的纹饰。器形以筒形彩陶瓶、曲腹杯、圆锥足罐形鼎和簋等具有代表性。圈足的大量运用,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