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1849-1924年),字绂丞,又名玖美、慕华。闽清县人。福建著名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
入教·办刊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美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对福州加紧侵略,同时也加紧了精神的侵略,洋教士蜂拥而来。闽清离福州近,同治三年(1863年),美国以美教会的触角伸入这个保守的县城,发展到黄乃裳的家乡。
少年黄乃裳于是年十一月,在六都教堂牧师薛承恩的指导下,正式接受洗礼入教。在教会里,黄乃裳接触到了落后的山村所没有的东西,学习到各种新鲜的自然科学知识。此间,他凭着自己的勤奋与聪明,学习了英文,逐渐接触了西方文化科学,开阔了眼界。
光绪三年(1877年),黄乃裳中了秀才。然而他的眼光没有停滞在上帝的神龛上,也没有沉湎于科举的功名中。他把办教育和办报刊看成报效国家的最重要方式。同年,黄乃裳在福州主办全省最早的教会刊物《郇山使者》(月刊),经常介绍西方医药科学知识。在他主编的刊物上发起“天足运动”,宣传缠足陋习的害处,印发3万多份,分发全省各地,一时轰动社会。
1875年1月,同治帝死于天花,惊动全国。黄乃裳立即撰文说明天花的病因、病理,细菌病毒可以防预,没有什么神秘可怕。他劝人种牛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祭弟·办报
1894年,黄乃裳进京应试,中了举人。其时,他的三弟黄乃模,以优等的成绩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到“致远”号巡洋舰实习。不久,任该舰副管带(副舰长),协助邓世昌指挥军舰。他写信鼓励乃模要为国立功,要时刻提高警惕,反击侵略者。不出他所料,9月17日中日两国平壤战斗打响。20日,黄乃模所在“致远”舰编入由14艘军舰组成的中国舰队出发了,中午时分至大东沟,与伪装成美国舰队的日本舰队遭遇,展开了激烈战斗。不幸,“致远”舰多处受伤,面对舰伤弹绝的紧急情势,邓世昌同黄乃模果断作出决定:“全速,撞沉‘吉野’!”日舰官兵猛见冲上的“致远”舰,争先恐后跳海逃命。可是,狡猾的敌舰长下令放了鱼雷。“致远”舰不幸中了鱼雷,黄乃模同舰上252名官兵一起,甘与军舰共亡。
这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不久,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黄乃裳得到消息,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一气呵成《英华格致书院关系国家说》。文中,黄乃裳把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提出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896年4月28日,黄乃裳自筹资金独力创办的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建》正式出版发行。在创刊号上,他开宗明义地阐明办报的宗旨:“收摭新闻,俾政令沿革籍为刍荛之采,上达枢府,下及节镇,人人广进言路,人人获听言之益”。黄乃裳把广开言路,实行改革的维新思想公开与众,大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针砭了时弊,给沉闷压抑的福建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避祸·南渡
《福建》传到北京,引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王锡蕃等注意,赞赏办得好。1897年末,王锡蕃向光绪皇帝推荐黄乃裳入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
在京期间,黄乃裳遍访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等“六君子”门庭。他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倡言变法维新。其中托林辂存具名《请行简字》一折,引起光绪皇帝重视,朱批“详加考验具奏”。黄乃裳在折中提出实行切音(拼音)论点,比“汉字必须走拼音化的道路”的提法,早了半个世纪。
不幸,9月21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六君子”伏尸都门。一日,黄乃裳从一位英国教士口中获悉,顽固派将逮捕康有为、梁启超和他等十一名问罪。他冒着性命危险,通知康、梁出走避祸后自己才离京返闽。
回闽后,黄乃裳耳闻目睹了福建的危机:“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避一生活路径。”
1899年秋天,黄乃裳举家登上“格兰诺”号,远涉重洋了。
觅地·拓荒
1900年4月,黄乃裳带着几个亲人来到英属砂捞越,开始实施他的宏大觅地拓荒计划。历经千辛万苦,黄乃裳终于在拉让江找到了垦地,并在河边建了“亚答厝”(草房)。垦地找到后,黄乃裳就回国,在闽清、古田、闽侯、屏南等地招集了一千多个垦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他跟大伙同吃同睡,一同伐木垦地。风风雨雨,五个春秋过去,经他苦心经营,诗巫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由于长期劳碌奔波,黄乃裳得了严重的胃病,每回发作起来,就要疼一两个月吃不下饭,每天只能吃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几条香蕉度命。有一回,乃裳胃病复发,疼得异常厉害,心想:这回恐怕要去见上帝了。他回想起自己几十年来的坎坷生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吩咐人去拿纸笔。大伙以为他要写遗书。
黄乃裳听了,说:“我一身奉行‘三不主义’,一不买田,二不存款,三不盖房,遗产全无,写何遗嘱?要说遗嘱,我的遗产就是垦地,都是大家的……”
国格·人格
1900年黄乃裳带领乡亲来南洋开垦场时,曾向砂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的债给大伙当船费。过了几年,当局向黄乃裳讨还。因一时资金周转不过,黄乃裳向他们申请延迟还贷。当地政府对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早就有意见。因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黑税收入,就想趁机要挟他。
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
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离开了砂捞越。
黄乃裳告别了新福州后,在厦门办《福建日报》。因为他在报上揭露水陆提督贪赃枉法的事,得罪了官府,报纸被迫停刊。辛亥革命那一年,他回福州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那年年底,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黄乃裳就在家里召集30多名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民军作战。福州体育会、南台商团等成员三百多人齐集仓山的福建同盟会会址,准备进城援助。队伍集齐了,需要选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63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让我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吧!”
于是,黄乃裳擎着十八星红方大旗,带领大队人马冲向花巷民军总司令部。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了,福州光复。
福州辛亥光复后,成立了福建军政府,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部长。
袁世凯窃国后,黄乃裳愤而辞官,回到故乡闽清,从事公益事业,组织白中乡民开凿了水渠,拦河建坝,使1000多亩旱地得到灌溉,受到社会的好评。同时,于1907年自己创建了闽清县教育会,在各乡办高、初、小学34所,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0年12月,72岁高龄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的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回乡。
1922年又应萨镇冰之请,任福建署高等顾问。
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76岁。有诗概括了黄乃裳奋斗的一生:
泱泱左海,天诞贤良。
清政窳败,志切扶匡。
奔走南北,辛苦备尝。
国父为友,革命义彰。
功成勇退,惠普梓桑。
岩岩道貌,高山仰望。
出身黄乃裳出生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兼为木匠,家境贫寒。黄乃裳少年时半耕半读,以奉养家庭[1]。
皈依基督教同治五年(1866年),基督教美以美会的薛承恩、谢锡恩、李承恩等牧师来闽清传教,黄乃裳与他们研讨教理,是年十一月,黄乃裳与其叔黄福居受薛承恩牧师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信教之初,黄乃裳等人受到了村民的排挤,但由于村人同属于一个宗族,教徒们并没有受到更大的伤害。后来,皈依者渐多。1867年冬,许扬美牧师被派到闽清传道,将黄乃裳收为助手,授劝士职,并向他讲授圣经[1]。自此黄乃裳开始研修英文,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谈到皈依基督教的原因,黄乃裳认为他因为信仰孔孟之道的人言行不一而感到困惑,而在基督教中才找到了胜诸罪恶的途径[2]。
供职美以美会黄乃裳曾工作过的福州英华书院同治八年(1869年),黄乃裳母亲去世,他一度哀伤成疾。这一年,黄乃裳考进为美以美年议会会员,派主福州东街福音堂传教。1871年起,随许扬美牧师在古田、尤溪、沙县、顺昌、洋口、延平等地传教。1873年夏,黄乃裳与元配谢氏结婚,谢氏是侯官五都谢必福的长女,毕业于公理会保福山中女学校。是年秋,被推举为美以美年议会书记,并连续5年担任该职。
1871年,黄乃裳被保灵牧师(Rev. S. L. Baldwin)聘为文案,此后翻译《美以美会纲例》,作《拜日学之庇哩亚问答》百余册,主办《郇山使者》月报数十册,同时也帮助薛承恩牧师翻译《天文图说》、《圣经图说》和《卫斯理传》,帮助武吉林牧师翻译《丁大理传》、《哥林多注》等书籍,并在业余从事用福州语翻译旧约但以理书的工作[1][3]。
黄乃裳力倡建立福音、培元、英华3个教会书院。光绪七年(1881年),福州初设英华书院,面对教会中一部分传教士的反对,黄乃裳和英华校长武林吉等人力挺在英华、福音、培元三校传授英文和科学,并与二弟黄乃英等人参与授课
投身科举黄乃裳曾供职过的福州天安堂在教会期间,黄乃裳有感于教会中缺乏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文人学士和上流社会人才,因此他决定走上传统的科举道路,通过科举仕途来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光绪三年(1877年),黄乃裳以第二名中了秀才。光绪甲申年(1884年),黄乃裳父亲病故。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乃裳以第三十名中举人。[
百日维新前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黄乃裳的三弟,担任致远舰副管带的黄乃模与邓世昌一起殉国[1]。黄乃裳深慨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堕落,于是弃八股而从新学。他在北京结交了康有为,并参与了公车上书运动。1896年,在福州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维新[4]。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入京会试,被选为拔贡[5]。八次上书要求维新。戊戌变法开始以后,结交六君子,并向李鸿章、翁同和讲述新学,与丁韪良、刘海澜讨论变法维新[3]。变法失败之后,遭清政府通缉,乘船赴上海避难,旋即回闽[1]。
垦殖南洋青年时代的黄乃裳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黄乃裳回到福建。念及福建民生困难,他想到前往南洋寻觅可以移民垦殖的地点,一方面为穷困的同胞开辟生活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逃避慈禧的专制统治[1]。
勘察订约1899年9月,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并担任《星报》主笔。在此期间,他到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勘察移民点。1900年4月,在女婿林文庆的介绍下,黄乃裳前往砂拉越的拉让江流域考察。当时砂拉越地广人稀,荒地众多,因此拉者很希望华人来垦荒。古晋的闽南籍华人甲必丹王长水将黄乃裳引荐给砂拉越第二代拉者查尔斯·布鲁克[6]。1900年5月下旬,黄乃裳以港主的身份与查尔斯·布鲁克订立恳约,选定今日诗巫郊区新珠山为垦区。垦区在拉让江两岸,右起船溪美禄到罗马湾,左起亚山港到开汊港为止。砂拉越政府负责贷款给移民[5]。
第一批移民1900年9月,黄乃裳与永福人力昌抵闽开始招工。黄在闽清、古田、闽侯等地招到五百余人,而力昌在永福只招到数人。1900年12月23日,帮办力昌与陈观斗先行率领第一批移民91人由福州乘“丰美”号船动身前往诗巫。这91人都来自闽清、古田,男女老幼皆有,而且来自士农工商医等各行各业。8日后船抵新加坡。翌年1月12日才接着前往诗巫,其间有部分人离开,因而1901年2月20日抵达诗巫新珠山的第一批福州籍移民一共为72人[5]。
第二批移民1901年2月7日,黄乃裳亲自带领第二批535名福州籍移民由福州起航,经厦门来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移民误信谣传以为被“卖猪仔”,一度发生骚乱。黄乃裳矢诚誓言,并得美以美教会林称美牧师前来安抚,骚动才得平息。1901年3月5日,移民们乘船离开新加坡,经古晋入拉让江口,3月16日,船中的古田籍移民在黄师来(王士来)登陆,闽清籍移民前往诗巫登陆[5]。
第三批移民1902年1月,黄乃裳在闽侯、闽清、永泰、古田、屏南、福清等县邑招到五百余农工。黄乃裳租用一艘美国商船,率移民于1902年5月24日由福州启程,经香港直达古晋,6月7日到达诗巫。至此黄乃裳召集的一共1118名福州垦荒者全部抵达[5],其中基督徒占到了三分之二[3]。
垦场经营黄乃裳将诗巫命名为“新福州”。为了经营垦场,黄乃裳前后两次共向拉者借贷4万元,建6间亚答厝于新珠山,作为农工的住处。新珠山早期名为“船溪买拉”(Sungei Merah),马来语意即红水河,因其水呈红褐色。黄乃裳更其地名为新厝安(马来语:Seduan),期望此地能顺利开垦安家。
黄乃裳分给每个农工5英亩地来种植。初来乍到的福州人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多有染病,且要去摸索新的耕作技术,生活十分艰苦。
为方便民众,黄乃裳在诗巫埠江边建立店铺,名为“新福州垦场公司”(也叫“新福州总公司”),仅出售米盐糖布和咸鱼等,以福州农工为主顾。因垦场经营困难,黄乃裳在新珠山、上坡、下坡、黄师来、南村等各垦场收十分之一的捐来维持经营。在诗巫期间,黄乃裳倡建五所教堂,一所小学校。
1903年元宵,福州族群与后来迁入的广府族群在舞龙舞狮活动中发生械斗,经黄乃裳与广东侨领邓恭叔等排解才得平息。此后为避免械斗,拉者令福州人往拉让江诗巫以下发展,广府人往诗巫以上发展。这种划分规定直到1941年才被打破。[5]
返乡归国1904年6月,在开垦诗巫4年之后,黄乃裳将垦场的管理工作托付给美国牧师富雅各(Rev. James Mathews Hoover),悄然回国。
关于黄乃裳回国的原因,据他自己说,是因垦务已成,自己身体又欠佳,且欲回国参与革命事宜[1]。而美以美教会的传记中仅仅提到是因为受孙中山感召而欲回国宣传革命[3]。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垦场的经营不力,黄乃裳债务加重,向移民收捐来维持垦场运转,引起拉者政府的不满,最终迫使黄乃裳离开[6]。刘子政在他的书中提到了当时垦区流传着黄乃裳只抽古田人的捐而不收闽清人的捐等谣言;并且黄乃裳亏欠古田人刘鼎臣药店钱款,被刘鼎臣控诉于拉者政府,导致拉者要求他或是偿清债务,或是取消捐税并离开砂拉越;另外一点就是拉者担心黄乃裳的势力过大,影响他的统治[5]。而中国福州的地方志中将黄归国的原因归结为因黄乃裳拒绝在垦区卖鸦片、开赌场而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4][7]。
黄乃裳离开后,富雅各牧师继续带领福州移民垦殖,并引种橡胶,使得诗巫的经济逐步繁荣起来。
辛亥革命前后1911年福建军政府内阁合影,黄乃裳位于前排左起第四位
归国之初光绪二十六年(1904年)7月,黄乃裳在经新加坡抵上海回国,在上海会见了旅沪闽籍学生以及宋教仁、蔡元培、马相伯等人。1905年受聘主办厦门《福建日日新闻》,因美国吞并菲律宾后严格限制闽人移民菲律宾,黄乃裳在报纸中抨击了美国政府,导致报纸被罚停刊,复刊后更名为《福建日报》[2]。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黄乃裳在新加坡会见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此后他在国内外各地宣传革命,抨击康梁的保皇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参与策划了潮州黄冈起义,同年回到故乡闽清创办教育和实业[2]。
咨议局议员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立宪,福建成立了福建省咨议局,黄乃裳被推举为常驻议员,他也是当时咨议局议员中唯一一位同盟会会员。在咨议局,黄乃裳提交了大量详细的议案,比如设立水上警察部队、振兴和管理福建的农业与林业、将福建划为4个次级行政单位(原来的是9个)并分别创建农业学校、禁止种植鸦片等等。对于佃农向省咨议局提请的申诉,他站在佃农一边与其他议员进行辩论[2]。1910年,黄乃裳开始担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黄乃裳在自己照片背面给武林吉的题字宣统三年(1911年),黄乃裳担任英华、福音、培元三校教务长。2月,在福州主办《左海公道报》[8]。福州光复前夕的3月18日晚,他将学生集合于自己家中编为炸弹队。3月19日福州光复,同孙道仁一起率桥南社党部入城安民并组织临时军政府,黄乃裳任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司长。为解决临时政府的财政困境,他以个人名义电请南洋华侨捐款[3]。
辞去公职在任上,黄乃裳致力于振兴教育和实业,积极吸引侨商投资。因劳累过度,1912年以病辞职返乡[3]。关于黄乃裳辞职的另一说是,在1912年,福建省政府政务院院长湖南籍军官彭松寿被指责打压闽籍官员,以及策划谋杀一名闽籍官员和一位在报纸上抨击他的记者。黄乃裳不满于彭松寿的暴虐,辞去公职,并积极帮助起诉彭松寿。但在压力下,省法院判彭无罪,直到北京方面施加压力以及彭松寿与湖南军队调离福建以后,省法院才宣判彭有罪[2][7]。同年,他也辞去了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之职。返乡以后,黄乃裳在闽清兴办教育和水利[7]。
受迫害入狱1914年正月,袁世凯为迫害同盟会会员,指使闽清县知事诬陷黄乃裳阻挠烟禁,并判其无期徒刑入狱。在海内外多方营救下,政府数月后释放黄乃裳,福建省长汪声玲也因处理失当而被撤职
晚年活动黄乃裳晚年出狱后,黄乃裳致力于在闽清开凿福斗圳用于农业灌溉,工程于1919年2月完工。1916年,他在福州创办伸报。
1920年12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为福建军阀李厚基所不容的黄乃裳离开福建,应邀出任元帅府高等顾问。1921年6月,因身体原因返闽休假。在福建期间,先后被林森和萨镇冰聘为福建省长公署高等顾问[3][5]。
1924年7月,黄乃裳因肝病回闽清休养。同年9月22日病逝于闽清城关梅城镇。
海内1949年5月18日,闽清各界公葬黄乃裳于六都湖峰[5]。1979年12月,中国福建闽清县坂东湖头黄乃裳纪念馆落成,翌年,黄乃裳铜像完工。1991年,黄乃裳、黄乃模兄弟陵园被福建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成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闽清坂东镇湖头街被命名为“乃裳街”;是年,闽清县城台山公园内的黄乃裳纪念馆落成,并于翌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2005年2月18日,黄乃裳雕像在闽清坂东镇湖头村落成[10]。
海外1958年,马来西亚诗巫市命名一条新街为乃裳路。1961年3月16日,诗巫举行垦场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为港主黄乃裳纪念像揭幕[5]。1967年,黄乃裳中学在诗巫创办。2001年的3月16日,诗巫福州垦场百年纪念之时,黄乃裳纪念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开园揭碑[11][12]。
生平贡献
中国革命1894年起,黄乃裳先后参加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知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也”[1],遂转向革命,结交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福建咨议局成立以后,成为咨议局中第一位同盟会籍的常驻议员。辛亥革命中参与光复福州,并在临时军政府中任职。1920年又进入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协助工作[7]。
教会工作黄乃裳早年在美以美会中承担传教工作,1869年考进为美以美年议会会员,1874年被推举为美以美年议会书记,并连续5年担任该职。后来又到教会学校中传授新知识。1910年,黄乃裳开始担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直至1913年冬辞职,其间领导筹建苍霞洲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生平翻译和写作基督教作品多部[3][2][5]。
社会公益
办学黄乃裳在美以美会中积极推动创建英华、福音、培元三所新学校及教授新知识[5]。
移民1900年,黄乃裳为解决福州农工民生问题,组织福州人向砂拉越诗巫大移民,在诗巫建立了新福州垦场,诗巫的福州族群繁衍壮大至今[5]。
办报黄乃裳一生六次参与办报,分别是《郇山使者》、《星洲星报》、《福建日日新闻》(《福建日报》)、《左海公道报》、《福报》、《伸报》[5]。
水利黄乃裳在政府中及卸任返乡后,推动了教育、水利、实业等诸多公益事业。比如在闽清筹资修筑了长达26里的“福斗圳”灌溉工程[5][7]。
禁烟宣统年间,万国禁烟会会长丁义华来福建鼓吹禁烟,黄乃裳召集闽中基督徒辅助禁烟,并联合全省教会领袖致信英王,要求杜绝鸦片出口中国,以保全中英邦交[3]。
还有说法认为黄乃裳离开诗巫与他拒绝在诗巫开放鸦片贸易有关[7]。
闽语黄乃裳早年业余从事用福州语翻译旧约但以理书的工作。后来还主编了《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2册,将《戚林八音》中的15标音,36字母和17个拉丁字母相结合,再用拉丁字母拼写福州语[8]。黄乃裳也能说闽南语[1]。
译作《美以美教会纲例》(同保灵牧师)
《天文图说》、《圣经图说》、《卫斯理传》(同薛承恩牧师)
《丁大理传》、《哥林多注》(同武林吉牧师)
《美国史略》(同蔚利高)
《旧约·但以理书(福州语)》
创作《主日学之庇哩亚问答》
《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
《革除缠足论》(同保灵牧师夫人)
《宗教观》
《绂丞七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