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遆,读音作dì(ㄉㄧˋ),不可读作tí(ㄊㄧˊ)]帝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汉朝时期西羌族同蹄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自古以来,历代兄弟民族所用姓氏,原先绝大多数是双音、三音。其中有所谓“代北复姓”和“关西复姓”。代北泛指汉晋时期代郡和唐代以后代州以北的地区,这里长期居住过北方少数民族。关西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等地区,也是北方少数民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今陕北洛川、宜川、富县、延长就有不少以北方少数民族复姓命名的地名。
羌族,现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地区,而古代羌族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时期含羌字地名有:羌谷水(古凉州张掖郡),羌道(古凉州陇西郡),羌水(古凉州陇西郡)。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的甘肃西部和南部,青海东北部和四川北部。今陕北地区的富县仍有羌村,是唐朝诗人杜甫的避难之地,这说明至少在唐朝以前羌族人曾在陕北地区活动。
同蹄氏,今陕西洛川县旧县镇有上铜堤、下铜堤,其中“上”、“下”为汉语方位词,“铜堤”乃“同蹄”之讹,是历史上古西羌族的姓氏。史籍《广韵·东韵》中记载:“同,齐也,共也,又羌复姓有同蹄氏。”在史料《洛川县志》中也记载:“前秦(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公元350~395年),洛川为羌族聚居地之一。今旧县镇铜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村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落。铜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朝《重修灵泉院碑》仍作同蹄村。”
西羌族人后在历史演进中大多融合于汉族,同蹄氏也逐渐汉化为汉姓,诸如同鞮氏、铜鞮氏。其分支党项部族后来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立国国一百九十年后被蒙古灭国,有王族后裔改汉姓为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皇室朱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遆氏老人回忆,《遆氏家谱》记载,遆氏源自明朝中叶皇室朱氏后裔,为躲避皇室争权自相残杀,遂远避隐居于陕西华山脚下的孟塬。
由于遆氏源于皇室贵族,不忘自己源自帝王,是因避自残而走,所以在“帝”字下加“走”旁,把姓氏改为遆氏,以为日后能够恢复真正的本家姓氏。
遆氏祖先的后裔中曾与希腊人混血,所以今一部分遆氏后裔族人皮肤白皙,貌似希腊人,隆眉深眼高鼻。
二.各支始祖:遆善:是为遆氏高祖,但文化大革命中其家谱被焚毁,详情待考。
三.迁徙分布:天下遆氏均出自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今仍有三千余遆氏族人生息繁衍。
注:按遆氏家谱记载,遆氏前十九代:
第一代遆善:妻程氏,生二子,曰敬、曰芳,以农为业。或言,原系明皇室贵族后裔,因生内讧,打入死牢,幸得昆仲营救死里逃生,故改姓埋名,隐居陕西华阴孟塬,躬耕农事养生传代,但无实据证明,姑存待考。
第二代遆敬:青年时戎边云南未归,生死繁衍不详。
第二代遆芳:妻武氏、王氏,生有三子:遆克、遆潜、遆静,子承父业。
第三代遆克:妻王氏,生有四子:遆广、遆唐、遆能、遆亨。
第三代遆潜:妻冯氏,生有二子:遆昆、遆仑。
第三代遆静:妻王氏,生有二子:遆民、遆素。
第四代遆广:妻杨氏,生有三子:遆奎、遆琏、遆璞。
第四代遆唐:妻张氏,生有一子:遆玉。
第四代遆能:妻张氏,生有三子:遆聪、遆鸾、遆凤。
第四代遆亨:妻苏氏,生有四子:遆纯、遆宝、遆玺、遆绪,(宝无后而绝)。
第四代遆昆:妻冯氏,无出,妾虞氏,生有一子:遆苍。
第四代遆仑:妻杨氏,生一子曰苍,苍于成年移居四川,其后不详。
第四代遆民:妻杨氏,生二子,曰义、曰姜,姜绝。
第四代遆素:妻无出嗣绝。
第五代遆聪:妻待考,生有一子:迁山阳县未归。
第五代遆苍:妻待考,迁四川未归。
第六代遆景有:生有三子:遆汝端、二子待考,遆重娃。
第七代遆汝端:迁山西,妻待考,生有一子:遆长吉。
第七代遆重娃:迁山西,妻待考,生有一子:遆廷。
第八代遆长吉:迁山西,妻待考,生有二子:遆蓝芄、遆廷。
第九代遆蓝芄:出外失踪。
第九代遆廷:妻待考,生有三子:长子待考,二子待考,遆天赐。
第十代遆天赐:迁居光华县,妻待考,生有四子:长子遆鋡。据访人丁发展兴旺。
第十一代遆鋡:妻待考,生有二子:长子遆天覆,次子待考。
第十二代遆天覆:外出未归。
第十三代遆必秋:避兵乱逃亡未归。
第十三代遆必吉:避兵乱逃亡未归。
第十三代遆必遴:避兵乱逃亡未归。
第十四代遆好妥:避兵乱出走未归。
第十四代遆登茂:避兵乱出走未归。
第十五代遆建春: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五代遆瑞林: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五代遆蓝芳: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五代遆蓝芝: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五代遆栓儿: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五代遆新德:遭兵乱避祸出走未归,不知下落。
第十六代遆俊明:避兵乱逃亡未归。
第十六代遆正己:迁商州,定居发展。
第十七代遆向南:避太平军外出未归,后托信言定居河南。
第十九代遆国子:避兵乱外出未归。
第十九代遆安祥:迁关乡,发展不详。
今山西省临汾市郭行乡有一个村子,叫遆庄,全村多姓遆,今已延至第二十五代。遆氏族人在云南省也有分布。
四.郡望: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陈留郡:秦王赵政[1]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五.历史名人:遆海红:(公元1960~今),山西省临汾人。著名山西临汾公安干警。
市公安局户政科科长。
他自担任领导职务以来,始终抓党建不松懈,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促工作。户政科作为全市的户政枢纽和中心窗口,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要求每个民警视人民为父母,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恪尽职守。
他率先在全区十七个县市农村实行了户口城市化管理:一是农村户口全部由农村公安派出所管理;二是农村户口家家实行户口簿制度;王是农村实行街巷门牌标志化。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民无证件的弊端和困难,提高了方方面面的社会效益。他并率先在全区十七个县市建立了计算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购置了二十六部微机,培训了六十二名计算机操作人员,不但把全市六十七万城乡人口输入微机,而且全部推向台前办公,大大方便了群众,干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他为该局党建、农村人口管理和办公设施的完善做出了显著成绩。曾被评为全区户政管理先进个人、1997年被临汾市公安局评为先进民警和优秀党员,被临汾行署公安处评为先进个人,并被临汾市政府荣记一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