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林,中国外交官,伊战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
简历:
杨洪林,男,1951年3月生,河北省人,大学毕业。1976-1977年 外交部亚非司科员
1977-1982年 驻苏丹民主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
1982-1986年 驻科威特大使馆三秘、二秘
1986-1992年 外交部亚非司二秘、副处长、一秘
1992-1996年 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馆一秘、参赞
1996-1999年 外交部亚非司参赞
1999-2000年 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2000-2003年 驻巴林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2005年 驻伊拉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5- 外交部大使[2]
杨洪林
杨洪林,武汉科技学院教授,硕士。1950年11月出生,湖北省郧西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哲学史学会理事,汉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关爱协会理事。曾两次荣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理论工作者”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武汉科技学院“师德师风标兵”。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现主要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哲学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26篇在省以上获奖,曾获200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社科奖;2003年武汉市社科奖;编撰著作、教材12部;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主持完成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汉水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汉水文化”研究领域,1998年新华社发通稿对其理论建树进行了报道,立即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长江日报》等国际国内众多媒体转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