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邯郸,读音作hán dān(ㄏㄢˊ ㄉㄢ)]
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穿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上臣赵盾之弟、将领赵穿的食邑被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穿因以被称为邯郸君,其后裔子孙因以地名为姓氏,称邯郸氏。
二.各支始祖:赵穿:赵衰本家侄子,后来做了晋襄公的女婿。
三.郡望:赵郡:汉高帝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赵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四.历史名人:邯郸淳:(生卒年待考),一名竺,字子叔;祖籍邯郸,颍川郡人。著名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文学家。
邯郸淳博学而多格才,擅长文字学,精通“许氏字指”和最早的文字训诂之书《尔雅》。
邯郸淳的书法精深,从师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扶风人曹喜,善写“虫篆”,即古文大篆,而且他的八分、隶书也写得很好。
曹操很早就得知他的大名,曾召他相见。从交谈中探得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邯郸淳曾撰了篇洋洋千言的《投壶赋》献给魏文帝。魏文帝认为写得工巧精密,大喜,当即赏赐了他千匹帛。
但邯郸淳传世的名著却是《邯郸氏笑林》,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笑话的书,资料价值相当高。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此书原有三卷,归于小说家类。此书到了宋代,已被人增添至十卷,原书今已不见,能看到的是清代马国翰的辑本。近代鲁迅先生在《古小说钩沉》中,还补录了马氏所未辑的数则笑话,可见此书影响之巨。
要特别说明的是,邯郸淳对《仓颉篇》、《尔雅》、《说文》中的字都有精深的研究,“闲理”并非无用之理,实为心闲所得透眸之理,有对各种造字方法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字义的分析理解。
邯郸淳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贡献是非常大的,后人受益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