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穿山甲
【拉丁学名】:Manis pentadactyla
【俗名】:鲮鲤,陵鲤,龙鲤,石鲮鱼,穿山甲
【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
【商品名】:甲片,肉,血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活环境】:森林
【致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栖息地破坏
【国内分布】: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贵州, 四川, 云南,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湖南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鳞甲目 Pholidota → 鳞鲤科 Manidae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形态特征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生活习性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原动物] 穿山甲 别名:鲮鲤、鳞鲤。
Manis pentadactyla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鳞甲目Pholidota,鲮鲤科Manidae
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亦有。
药用价值【拼音名】 líng lǐ
【别名】石鲮(《临海异物志》),龙鲤(郭璞《江赋》),鳞鲤(《本草图经》),石鲮鱼(《纲目》)。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肉或全体。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时撒泥砂于其身上,或使猎犬到洞穴寻找。鲮鲤见狗或被撒上泥砂,即蜷缩成团,此时极易捕捉。
【原形态】
体形狭长,成兽体长差异很大,由50~10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尖,舌细长,无齿。耳小。尾扁平而长,尾背略隆起。前肢略长于后肢,各具五趾,有坚而锐利的爪。从头、背、体侧至尾端均被以覆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片,鳞片黑褐色或灰褐色,鳞片间杂有稀毛;背鳞阔菱形;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眩鳞片呈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尾,侧鳞片星折合状。下颔、两颊、眼、耳部过胸腹部至尾基部无鳞片而被稀疏的棕色硬毛。雌兽胸部有乳头2对。
栖于丘陵或树木潮湿地带,掘洞穴居。夜出觅食,食物主要为白蚁、黑蚁。也食蜜蜂等昆虫。能爬树游水。受敌时踡成一团。常雌雄同居。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苏等地。
【性味】《纲目》:"甘涩,温;有毒。"
【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杀虫,行血,攻坚散瘀,治痹通经。"
【附方】治大麻风:活鲮鲤一个,拣最大者。用生桐油一斤(小者桐油半斤),先用雄黄末一钱,没药末七分,黄枪末一两,共搅入生桐油使匀。将鲮鲤架起,下用炭火熏灼,使其口渴,即能张口,然后将药末和油灌入口内,不吃再烘,以油吃完为度,再加大火,将鲮鲤炙酥,研为细末。另加百草霜一两,共研细,入瓷瓶内,封紧不可泄气。每用五钱,以烧酒调服,上用棉被重盏卧一时许,候满身汗出,隔一日再如法服五钱。复后七、八日,身面如蛇壳脱皮。(《串雅内编》)
穿山甲的养养殖
穿山甲又叫鲮鲤,属鲮鲤科动物。其鳞甲是名贵中药材,具有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的功能,用于治疗经闭癜瘕、乳汁不通、痛肿疮毒、通窍杀虫等症,是国家保护的二类珍稀动物之一,目前严禁捕杀。随着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对穿山甲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发展穿山甲养殖是解决药用日趋紧缺的重要途径,养殖前景十分看好。现将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一、繁殖特性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一个四季均可繁殖,其发情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8个月左右,每胎通常产1只,也有的产2只,一年可繁殖2胎。小穿山甲在产出后6个月跟随母体外出活动觅食,6个月以后便离开母体独立生活。
二、养殖方法
1.饲养场地建造:穿山甲饲养场地宜选择潮湿、阴凉背风、无沙石地处。由于穿山甲四肢粗短发达,五趾锋利,趾爪似尖刀,善于扒土,且迅速,建场时应把表土层疏土挖出,直到硬土为止,再用石灰、粗沙、黄坭打成混合土,晒干后再在上面浇灌水泥铺面,然后用石块或砖在筑好的水泥板四周砌起1.5米高的围墙,墙的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逃跑。场地的大小视养殖量而定,将挖出的土放在场内堆成假山,假山不宜超过围墙,假山上可种植小灌木、杂草,从而营造适宜穿山甲生活环境,小灌木未成荫时要搭棚,注意灌木枝条不能伸出墙外,并离墙1米。在假山旁建一个小池供其饮水和游泳,假山上可放一些牛粪和腥味饵料,以引诱蚂蚁、昆虫。一般每10平方米面积可放养3对穿山甲。
2.种源及饲养环境:饲养穿山甲的种源,目前仍依靠捕捉野生获得,捕到的穿山甲放入饲养处后,为了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保持饲养场地内清洁卫生和安静环境条件。同时饲养场内做到冬暖夏凉,温度保持在16~32℃之间,最为理想的温度为22℃以上。研究表明,温度与穿山甲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温度在18℃时停止生长,冬季低温体重下降,而在最佳气温下月增重可达250~300克。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好饲养场内温度,有利于穿山甲生长发育。
3.饲料及投喂:穿山甲是肉食性动物,以白蚁为主要食物,有时也食一些蚂蚁、蜂及昆虫蛹卵。觅食时,先用前肢的长爪抓住蚁巢,然后用嘴插入蚁洞内,用黏性及善于伸缩的舌头舔食白蚁或其它蚁类。饲养穿山甲要准备有充足的饲料,其饲料分为活体饲料和单品种饲料两种,在饲养过程中以活体饲料为主,单品种饲料为补。活体饲料有白蚂蚁及昆虫;单品种饲料有牛奶、稀饭、奶粉、黄蚁粉、黑蚁粉、蜂蜜等。活体饲料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人工诱集白蚁,在长有松木林的山坡上挖若干个深50厘米、宽50厘米的坑,坑内放入鸡毛、鸡骨和松叶,以招引白蚁进入觅食和建巢,每隔一段时间采集白蚁作穿山甲饲料;(2)灯光诱虫,在饲养场安装黑光灯,晚上诱来飞蚁和各种昆虫,供穿山甲选食。
穿山甲饲料应定时、定点、定量进行投喂,使之形成习惯,到时便到投放点觅食。通常每天投放1次,在下午4时投喂,投喂时按穿山甲体重3%左右为宜,成年穿山甲每只每天投放100克左右。
穿山甲对喜欢的饲料一般能自己取食,如白蚁及其他一些昆虫等活体饲料,但是对单体饲料往往刚开始还不会自行取食,可通过引诱方法而达到最终自己取食的目的。方法是左手按住穿山甲的尾部,将一小块塑料薄膜放入口吻处,用塑料吸管吸取兑好的食物,挤压吸管,食物顺嘴角流到薄膜上,穿山甲受到刺激伸出舌头舔食薄膜上的食物,然后把盘放到薄膜上,穿山甲便会自己舔食,这种方法叫吸管诱食,通过数天的诱食,穿山甲就会采食喜欢的单体饲料。
4.日常管理:(1)每天将水池内的水灌满,供穿山甲饮用和游泳,并经常清洗,保持池水清洁卫生。(2)冬季气温下降,宜在饲养场内设木箱,内垫干草,让其入箱保暖过冬。有条件的采取加温保暖,使饲养场内温度保持在22℃以上,打破其冬眠习性,加快生长发育。一般可在饲养场内建一定面积的保温室,冬季把穿山甲集中在温室内,并照常投喂饲料,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过高,则宜在饲养场内搭凉棚,保持有凉爽的环境。(3)经常打扫饲养场,清除粪便和残留食物,并保持安静的环境,以利于其生长发育。(4)防治疾病,肠胃病是穿山甲常见的疾病,通常是食量过度和误食质量不良的饲料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食欲减少或绝食,排出糊状稀粪,次数增多,严重时肛门失禁,边走边拉,到处有稀便。防治方法:可用酵母粉拌入饲料中内服,拒食者可肌肉注射抗菌药物。
四、捕捉加工
穿山甲人工饲养至体重5公斤以上时,可以捕杀加工取甲。捕到的穿山甲,先用锤击头使其昏死,将两只后肢捆紧,倒挂,用利刀剖腹,取出内脏,把皮剥下,去净残肉,晒干即成甲张。将甲张放在沸水锅,待甲片自行脱落,捞出用清水洗去残肉,晒干,或将甲张放入石灰水中或埋入沙堆内,待皮肉烂后,用清水洗净,晒干,便成甲片。剥取甲张后的穿山甲肉可食用,是一种美味的菜肴。
李时珍和穿山甲的故事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