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策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895年—1927年12月17日)又名小珍,笔名啸真,革命烈士,象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和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先导者。

广西象县(今象州)南街人。壮族。出生在一个殷实人家。1917年毕业于柳郡中学堂(柳州中学),后考入南宁国语讲习班。1923年至1925年,在象县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员,并开始从事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对广西各族方言、民谣和壮谣等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探索,撰写了《壮话的我见》、 《瑶人的婚姻》、 《迷信的术语》、 《广西方言概论》等文章。1918—1919年, 《北京大学日刊》刊载刘策奇收集编订的《歌谣选》148则。1923一l925年,他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歌谣周刊》、 《国学周刊》及《莽原》等报刊,发表有关民俗、方言研究的论述文章l 0多篇,歌谣80多首,并被吸收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通讯会员,与鲁迅有书信往来(见《鲁讯全集》卷九344页),得到鲁迅的关怀指教。在民俗学界颇有名气,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的老前辈钟敬文教授称他为“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民俗学道途上共力合作的侣伴”。

在研究民俗学的同时,还利用歌谣评论时事,揭露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在象县小学任教期间,刘策奇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的现实,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生、工人举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他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为组织“五九”国耻纪念活动,他写下童谣《填恨海》,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又写了《工人谣》。在歌谣中,刘策奇以悲愤激昂的情怀和笔调,揭露、控诉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奴颜婢膝的卖国行径。

此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内军阀混战,战祸连绵,民不聊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1925年12月,到梧州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在学习期间,,受中共党员教师谭寿林、毛简青的教育影响,阅读进步书刊,思想觉悟提高,立志投身革命,担任养成所刊物《火线》的编辑书记,经常在《梧州民国日报》副刊《冲锋》上发表文章,鼓动革命,号召人们“鼓起勇气,喷出鲜血,泛为洪水,洗荡此污浊世界”。1926年6月,结业后回到家乡,在继续回县第一小学任教并在省立第四中学兼课,并在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党柳庆党务整理处任组织干事。同年,他发动知识青年覃智增等30多人,成立象县革命青年社,刘策奇任主任。革命青年社开设“民众讲堂”、“民众夜校”,演活报剧,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破除封建迷信的宣传活动。同年秋,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秘书张胆(中共党员)到象州,刘策奇组织民众大会,请张胆在会上宣传农民运动。会后不久,刘策奇调往国民党柳庆区党务整理处组织部工作,兼任党员特别训练班政治教员。l927年1月,由陈岳秀、张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正值柳州工人、青年运动兴起,刘策奇常向群众发表演讲,宣传革命形势和进步思想,鼓励青年立志革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月,刘策奇调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工作。9月,刘策奇在南宁被捕,经营救保释。11月再次被捕。12月17日就义于南宁第二监狱刑场。

1928年4月6日,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钟敬文,在《民俗》第六期发表《纪念早死的民俗学致力者一白启明先生与刘策奇先生》一文,对刘策奇烈士深表痛惜和怀念。文中写道:“刘策奇这样绝早地死去,在中国民俗学的工程上,是一种可惜的损失!”1980年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刘策奇为革命烈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