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汤药方
大黄汤药方(一)∶《证治准绳》卷二【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组成】大黄(锉,炒) 牡丹皮 消石(研) 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主治】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汤药方(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大黄10克
【用法】上药细锉。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
【主治】久痢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汤药方(三)∶《鬼遗》卷三[来源]《鬼遗》卷三。
[别名]五利汤(《千金》卷二十二); 五利大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三零)。
[组成]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用法]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4合,去滓,下消搅调,分温3服。快利为度。
[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
[方论]《千金方衍义》∶升麻升举清阳于上,消黄荡涤热毒于下,黄芩栀子兼清表热,从渗道而泄也。
[医案]时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症也。必舍时从症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消而病愈。此为用寒远寒之意也。
大黄汤药方(四)∶《圣济总录》卷一七九【组成】大黄(锉,炒)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干姜(炮)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1分,当归(切,焙)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白术半两,桔梗(微炒)3分。
【加减】若已服诸利药,胃中虚冷,大下如水,干呕眼白者,可去大黄。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主治】小儿暴冷,洞泄注下,或乳冷结不消,或吐下呕逆,及赤白利下。若中乳,或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为霍乱者。
【用法】上为粗末。一二百日儿每用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分3次温服;2-3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次。
大黄汤药方(五)∶《千金翼》卷二十二【药物组成】大黄3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14枚(擘),黄芩2两,芒消2两,甘草(炙)2两。
【处方来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方剂主治】石发,烦热胀满,身生疮,年月深久,治不愈,虚热生疮。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为5服。得下止。
大黄汤药方(六)∶《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药物组成】大黄(锉,炒)1两,芍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麻仁半升(别研,每服旋入1合)。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方剂主治】乳石发动,热结,小便淋涩,小腹痛。
【制备方法】上药除麻仁外,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3盏,加麻仁1合,同煎至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1服,日午再服。
大黄汤药方(七)∶《千金》卷十一【药物组成】大黄半两,茯苓半两(一本作黄芩),乌贼骨2枚,皂荚6枚(如猪牙者),甘草(如指大者)1尺,芒消(如鸡子)1枚。
【处方来源】《千金》卷十一。
【方剂主治】蛇症,蛇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3沸,去滓纳消。适寒温,尽服之。10日1剂,作如上法,欲服之宿勿食,平旦服,当下病根也。
大黄汤药方(八)∶《圣济总录》卷二十三【药物组成】大黄(锉,炒)半两,黄连(去须)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柴胡(去苗)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方剂主治】伤寒,心神烦躁,壮热狂言,毒气伏留于胸膈。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10片,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大黄汤药方(九)∶《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药物组成】大黄4分,升麻2分,芍药3分,竹叶(切)5合,甘草1分,细辛半分,杏仁20个(麸炒,去皮尖)。
【处方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婴孺方》。
【方剂主治】百日儿结实痰多,自下。
【制备方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6合,为3服。如儿未百日,用药量多少。
大黄汤药方(十)∶《医心方》卷二十一引【药物组成】大黄2两半,黄芩2两,黄柏2两,半夏2两,细辛2两,生地黄2两,虎掌1两半,菵草1两半。
【处方来源】《医心方》卷二十一引《古今录验》。
【方剂主治】妇人、男人阴蚀,及脓血不禁,男子茎尽入腹。
【用法用量】以新汲井水1斗,煮取3升。洗疮。若阴里病,取练沾汤中,著阴道中,时复易,半日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