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西汉一代二百年间(前202~公元 8)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五岭以南为赵佗所割据(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地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全境只有四十余郡﹐其中大部分郡属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诸侯王国所有。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单一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但是版图仍与汉初一样﹐并未扩大。
武帝时代﹐大力开广三边﹐不但恢复旧秦版图﹐而且大有扩展。在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五岭以南﹑西南夷地区﹑鸭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共辟置新郡二十多个﹐又将东南沿海的闽越和东瓯地区并入会稽郡。元封三年(前108)时﹐西汉王朝版图已达极盛。同时﹐汉武帝刘彻又施行推恩法﹐进一步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故至太初元年(前104)﹐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为西汉一代郡国最高数﹐其中郡九十一﹐王国十八。
武帝天汉年间以后﹐历昭帝﹑宣帝至元帝初元三年(前46)间﹐陆续罢边郡七﹐除王国一﹐置新郡二﹐郡国总数减至一百零三﹐但版图变化不大。此後诸侯王国仍时有置废﹐郡国名称亦时有更改﹐但长期稳定在一百零三郡国之数。《汉书‧地理志》所载一百零三郡国名目即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时的行政区划。
以下选取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元年及平帝元始二年三个特征年代的郡国名目﹐列表以表示西汉中叶以後郡国的变动大势。前无後有的郡国即为新辟或增设﹐前有後无的即为罢省﹐郡国名称沿而未革者则以─表示﹐标有*号者为边郡。
汉武帝以后分全国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一百零三郡国即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始建国元年(公元 9)﹐王莽建立新室﹐取代汉朝。取消刘氏诸侯王国﹐悉改为郡﹔又将西汉四郡予以析分﹐大郡至有分为五者﹐迄於天凤元年(公元14)﹐总共有郡一百二十五。其後郡名﹑郡境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十分混乱﹐未及数年﹐而新室已亡。东汉初年仍沿用西汉元始间郡国之名﹐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方有所并省(见东汉郡国)。